慈悲平等與吃素
文/見旻法師 圖/見璣法師
   

  
  兒時,長輩給予幼童的教育多半源自於童話故事、兒童文學。蒼穹寬闊、沙鷗翔集;湖水澄靜、錦鱗游泳,溫馨動人的圖書充斥著赤子的心靈。隨著光陰消逝、歲月長成,童年記憶不復,心神迷醉於聲色犬馬、五光十色的光影幻像中。愍物垂慈的性情逐漸隱歿,活魚龍蝦、滿漢大餐遍滿桌席。席上高談闊論、大快朵頤,殺食一切蠢動含靈。「護生」成為稽談、「吃素」變為迷信,童稚時的純淨煙消雲散。 吃素,傳統上被視為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故一般人一提及「素食」,所想的便不外乎淡飯清齋,或近代提倡的健康主義。然而,吃素並非僅只是遵循形式,也並非純為健身,實則在微小的行為上蘊含多重之意義。

  亞聖孟子嘗云:「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試想,每個人一生中不免遭逢病苦。無論頭痛、胃痛、刀傷、燙傷,任何一種病痛都能使患者寢食不思、苦痛不絕。而人畜外貌雖殊,但都同樣具有情識、有神經系統、有痛癢覺知。當人們為了三寸舌根之欲而弒殺眾生時,利刃在牲畜的身體上來回割鋸;沸水澆灌在未亡命的牲畜身上,使其身首分離、強除毛羽、哀聲遍滿庖廚。倘若,利刃下受苦的主角不是牲畜,而是人類時,大眾必然感嘆殺手的殘酷及無情。而當牲畜刀下斷魂,鮮血滴滴留下時,勢必和人類一樣驚慌、痛苦,但不同的是牲畜雖極苦,卻無言對訴。

  所謂「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故君子於一蟲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便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如古訓所云,不僅修行學佛者素食,儒家的仁人君子亦不傷殺蟲蟻,何況因口腹之欲而弒殺禽命。由此即知,殺食禽命,是與仁德、慈心背道而馳的行徑。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爆炸,講求男女平權、人性平等的新世代。然而,在講求平等的同時,卻鮮少有人意識到,人與畜其佛性也是同等的。在人與畜二種截然不同的世界中,相同地都存在有骨肉親情。在世間,兒女會為了親友、父母的驟逝而傷心;在禽獸的世界中,也有母猴因喪子而自殺,秋雁因同伴被捕而交頸共亡。在世間,孝子奉養雙親;在動物的世界中,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亦為千年美談。其實,人畜形體雖殊,保命畏死之心卻相同。在事事追求平等的同時,何不停下腳步,想一想,給予動物相同的平等與尊重。

  「奉勸世人早持齋,人性物性一處來;忍心殺食同胞肉,將心比心實可哀。」平常,吾人僅知自己求安樂,卻不知牲畜亦求安樂;只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只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由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於是能為了自己而飽食眾生之血肉。仔細想想,將心比心,此情何堪?此苦誰代?

  蔚藍長空,秋雁翱翔,萬物不相悖害,自能普成溫馨動人的畫作。以護生的慈心取代獵網及刀槍,社會自然少除戾氣,災厄也必能化為祥雲。如此便可普天合慶、萬物同歡。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