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文/见滤法师 |
|
常常,当面对亲友往生时,我们会顿失依怙、悲伤不已。那是因为“我的××”不会再醒来了;我们将再也见不到、听不到“我的××”了。却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是谁?而“我”又是谁呢? 佛陀时代,舍卫城有一位长者,拥有万贯家财,亲眷和乐;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年纪很大了,都没有子嗣。既担心自己的身后无人送终,又恐怕偌大的家业,无人继承。长者夫妇因而皈依三宝,修大布施、大供养,希望能求得一子。 就这样,日日精勤行善;长者的妻子果然怀孕,并在满月之后,得一麟儿。长者见了,欢喜有加,一共请了五位奶妈,日夜守护。长大之后,还为他娶了一位相貌端严的妻子。 长者家的庭园,种了一棵美丽的无忧树。佛陀为悉达多太子时,就是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平安诞生。因此无忧树被印度人视为祥瑞的象征。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对年少夫妻,也常在这棵树下畅欢无忧。 一天,正相偕散步时,年轻的妻子,看见新开的花,美得像红色的琉璃宝珠。便央求着他的夫婿,要一朵花。长者的儿子,于是爬上无忧树,一心一意地要为他可爱的妻子,摘一朵花。却没料到,平日摇曳生姿的细枝,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几乎在树枝断裂的同时,年轻的长者子,也摔死在无忧树下。 一听到噩耗,长者夫妇急奔而来,弓身俯向地上的爱子,轻抚着他俊秀的面庞、发际,像是呵护着沉睡中的小儿。就这样温柔地凝望了许久,才意识到,这好不容易求来,捧在手掌心中长大的儿子,永远不会再醒来时,老夫妇忍不住哀声痛嚎。悲切的声音,像是断了肝肠,让围在一旁的宾客、奴仆,也不禁闻声泪下。 佛陀和阿难,在舍卫城中,听了这个消息。慈悲愍念虔信佛法的长者,白发人送黑发人。便到长者家中,为他开示:“人一旦出生,就有死亡的一天;物一旦成形,就有坏散的一天。当最后一刻到来的时候,任谁也躲藏不了。因此,舍掉你的悲戚之情,不要再忧伤了!” 佛更进一步,为长者说明:“你的儿子,原本是忉利天的天人。天福享尽之后,投生到你家来。往生之后,转世为龙;不久就葬身在大鹏金翅鸟的腹中。现在三地三家的父母,都在啼哭……。你说他是谁的儿子?”佛接着说了一个偈子:“天上诸天子,为是卿子乎?为在诸龙中,龙神之子耶?时佛自解言,非是诸天子,亦非为卿子,复非诸龙子,生死诸因缘,无常譬如幻,一切不久立, 譬如若过客。” 在面对他人的生死时,我们也许会想:“生必有死,会必有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仿佛我们都能了达“世皆无常,世相如是”的道理。但当面对亲友往生时,又往往哀痛逾恒,不能自己。如果不是“我的××”,我们还会不会伤心受苦?然而,一如公案中的长者子,若说他是长者子,而天人、龙神也为他哭泣。若说他是天人、龙神子,那么长者又为谁哭泣?究竟谁是谁的儿子?谁为谁父? 现世的亲眷,但为夙世的因缘,缘至则聚,缘尽还无,只要一口气不来,人命便尽。“生命之无常才是真常”,我们但当把握寸阴,修善断恶,莫负短暂因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