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与承担
文/普正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泰
 

  佛门典故中,有一段佳话: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和江南金山寺仅一江之隔,由于他虔诚信佛且精通禅理,公余之暇,常和对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了元禅师谈禅论道。有一次,苏东坡觉得自己修持颇有成就,于是作了一首诗偈,遣书僮送到对岸的金山寺,请佛印禅师为他印证。佛印禅师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会意,于是随机度化,拿了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

  且说在江的另一岸,苏东坡满以为佛印禅师一定会对他修行的境界赞赏有加,当他见到回函上批着「放屁」两个字时,不禁无名火起,随即乘船渡江,欲找禅师理论。当船行至对岸时,只见禅师的房门紧闭,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东坡居士当时愣了一下,恍然明白禅师的苦心,便返回江北去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任凭你懂得再多,领悟再深,通不过境界的考验,一切仍归于零。检视我们曾经历过的:当挫折、横逆的境界来临时,我们是积极地面对它、承担它,还是在怨天尤人的谩骂中,让考验的机会悄悄地溜走?因为境界考验时,是不会预先告知的。

  所谓「八风」,根据经典记载:「衰、利、毁、誉、称、讥、苦、乐,四违四顺,能动物情,名为八风。」简言之,就是八种能煽动人情绪的境界。虽是八种,但归纳起来,不出「顺境」与「逆境」两类。顺境能让人得意、高兴,逆境会使人颓丧、怨恨。

  不管是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是在考验我们的修养,砥砺我们的心性。碰到逆境,固然要忍耐,还要设法克服、超越;即使顺境降临,在身心欢愉时,更要注意内敛,并在心中保持灵敏的应变能力。这样才不致因得意忘形而乐极生悲,徒增烦恼。

  再者,超越顺、逆境的方法是「放下」,放下对「我」的执着。八风之所以会起作用,主要是因为看不破我相。如果能够放下我执,心境就能像明镜般「物来影现,物去镜空」,在处事上即可如《菜根谭》中所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般地事来心起、事去心空。若能如此,便易契入「真空能生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的禅理。

  第三个方法是「承担」,无论是衰、利、毁、誉、称、讥、苦、乐,通通直下承担,只有承担才能用心体验,获得成长的喜悦。就像很多人喜欢品味吃下苦瓜后,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吃苦瓜是接纳,承担它入口时的苦是体验,而苦尽甘来便是转化后获得的美味。有个同事曾在军舰上服役,他告诉我:他们常在海上巡弋,保卫海疆,有时会碰上强风。当强风吹来时,怎么办?不能逃走,因为海太大、太广了,根本逃不掉;也不可以静止不动,因为静止不动的话,船很容易被吹翻。这时舰长会下令把所有的东西固定好,把门窗关好,然后加足动力,向风浪来的方向前进。为什么?如果你逃走,风浪就会持续很久,因为你与它同向;如果往侧面走,船便会被推倒,唯有加足动力迎向它,才是通过风浪最快的方法。承担的态度就是这样,境界来临了,不是逃避,而是迎向它!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要我们放下一切执着和成见,抛弃一切迷妄和分别,才能心无挂碍、清净自在;「而生其心」,则是要我们直下承担、精进不懈,透过行解并重,从实践中逐渐参透佛法的奥秘,才能超凡入圣,优游任运。这时,你将发现,原来「如来智慧德相」早已在自己心灵深处像旭日般朗朗浮现。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