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有偈云:「舉佛音聲漫水流,諷經行道雁行遊;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叉手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人間作比丘。」此偈是講佛門行儀,也是提示行者於日常生活中收攝身心、不放逸,落實威儀細行之要。
形之於外具體可見的行儀,是內在德行與修為的體現。日常生活中,從一個人的舉手投足、言行談吐,可以觀其內在涵養。記得從小,家父就教導我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告訴我們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樣,吃飯時要以碗就口、端身正坐……舉凡這些生活細節都會要求,而這正與師父所教導的四威儀不謀而合。
當今社會有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如有人認為修行學佛就是要不受約束、隨心所欲,實則不然;身語意若不謹慎,可能會違犯過失或觸惱他人。學佛之後,明白佛門中重視行、住、坐、臥要具足威儀,是提醒我們要時時提起覺性,端正身儀,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合宜的行止不僅莊嚴自身,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端正穩重的儀態,能讓人見而心生歡喜、景仰,乃至感受到內心清淨安定的力量。如佛住世時,舍利弗因見到馬勝比丘入村乞食時,威儀端嚴、舉止安詳,心生歡喜,請法後,進而發心出家修行,成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隨佛出家修行,固然有其宿緣,但若非被馬勝比丘莊嚴的威儀所攝受,又如何成就得以進入佛門的殊勝因緣?
每個人都希望具有優雅的氣質,而氣質的轉化與提升,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於威儀的養成。自己目前在學校任教,教的是低年級的學生,從學生的坐姿、行走,以及用餐習慣等,觀察到孩子們大多處於浮躁、靜不下心的狀態。因此設計了一個「我可以做到」的活動,和學生一起討論可以做到的具體目標,並設立獎勵辦法。配合此活動,將佛門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做成教室情境布置的一部份;每日帶領孩子們讀誦《弟子規》,並講述當中「步從容,立端正……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之意,和四威儀相呼應。施行一段時間後,常聽到孩子們會用童言童語,善意提醒沒坐端正的同儕:「要坐端正,沒有東倒西歪的鐘喔!」儘管孩子們的舉止,有時仍會有失威儀,但現在只要稍稍提醒,就能很快覺察並改正,心也不再過於浮動。
威儀,並非端架子或只是擺個樣子,而是從自律中來,是由內持心而外顯於身的展現──於心,能時時保持正念、時時起觀照;於身,行住坐臥不放逸。心端正,身也會安詳穩重。要有庠序的威儀,要從內心的「敬」、「慎」做起,期許自己能真正落實威儀細行,以「防意如城」的戒慎之心守護身口意三業,動靜合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