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無諍的智慧
文/普燈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法樂

 

  回想自己的前半段人生,都是以家庭為中心,忙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忙於對孩子的教養、忙於回應親戚朋友間的大小事,於中對境、對人產生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且總是毫無掩飾地表現於外;任憑妄想心不停向外攀緣,看人我是非,取我所愛,捨我所厭,乃至百種需索,千般計較,心緒隨著生滅境界起起伏伏,煩惱覆心,內心總感到不安。

  走進精舍,開始學習佛法,是翻轉自己人生的最大契機。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常開示: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透過禪修,認識了自己的清淨心,找到活水源頭,學習修善斷惡,使自己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明、安定,並體認到:唯有心安定了,家庭才能和諧、安定。若不是因為禪修,或許這輩子根本不認識、也找不到那念能知能覺的心。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教理上雖有薰修,但還需藉由事相上的磨鍊,才能逐漸與理相應,達到事理一如。在精舍,除了禪修課堂中教導的佛法真理外,師父們也會創造許多因緣讓我們藉事練心。如與精舍的師兄弟們一起發心,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思想觀念,共事時難免因為各有執著、想法而有意見不同之時,每當境界來臨,自己深重的習氣、貪瞋癡等煩惱便立刻現形。也因為種種可以藉事練心的因緣,讓自己看到修行不足的地方,而能加以反省檢討:為何不能以和合的心成就大眾事?為何不能以慈悲心、柔軟心、包容心與人相處?

  現在遇到境界,能趕緊提起覺性,讓煩惱剎車,並從中一次次調整。相信經過不斷地淬鍊,有一天能夠蛻變成為謙卑、忍辱、和合的修行人,能和人彼此互助、包容,以和合心成就每件事,也成就自己的道業。《六祖壇經》云:「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却增我法,不離四相。」放下個人的粗暴心、傲慢心,以謙恭之心,與人為善,和合無諍,凡事站在大眾的立場和團體的利益來考量,才能成就最圓滿的結果。

  期許自己以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為待人處事的準則,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並加以內化,能真正發自內心做到「敬慈和真」,持續朝圓滿成佛之道前進。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