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後,慢慢體會到修行是進行式,也可說是一個心的探索、去除心中妄想的過程。
初學佛法,覺得吃素不殺生,精進用功誦經、禮佛,就是修行;薰修一段時間後,認為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進而依之落實,調整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就是修行;再後來,明白修行其實不是心外另求,而是向內自省,如同師父叮囑的,要時時提起覺性,以戒為師,覺察到錯誤的念頭與言行,要趕緊反省改進,讓八識田在反熏中充滿清淨的種子,最終連念頭都不再生起,讓心如明鏡,一塵不染,一念不生。
佛的本生故事中,講述到佛過去生曾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卻能不生瞋恨。忍辱是一門大學問,要如何落實?曾經在工作中遭到主管的批評和質疑,習氣使然,當下感到憤憤不平,覺得委屈至極,心中起了瞋惱、怨怪。這看似和一般人會有的相同反應,在這起心動念間,已經又造就了和對方的惡緣。學佛後,明了現在所遇到的種種,都是往昔種下的業因而造就的果報,要隨緣了舊業,莫再造新殃,要放下「我執」。因此自我反省:只需檢討自己,有錯則改,無則放下,不應對主管起惡念、生惡言。
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很多煩惱都是因為心中的「執著」而產生,修行就是要修除這堅深的「執著」。反思: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氣,是讓自己遇到境界,第一時間就用既有的認知來判別事情的是非對錯;一己的喜怒哀樂,也全依循著自己主觀的認定,而這些感受和情緒,也會因為和對方的因緣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
古德云:「是日已過,命亦隨减。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警醒自己:從無量劫以來,因為不知修行,所以直至今日仍在六道中輪迴,流轉生死。今生得遇佛法,若再不精進,要等到何時才能了生死?要透過不斷覺察與調整,讓身心與佛法漸漸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