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因為朋友的介紹,踏進了太谷精舍。一進入精舍,就像回到家一樣,非常歡喜,於是馬上報名了禪修班。自己很喜歡禪修班的課程,除了可以學習佛法之外,還能練習靜坐。透過法師們的引導,學會了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
以下,要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受用的法門。
了解因緣果報的重要。佛法講的「因緣果報」,讓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的發生,皆有其因緣,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得惡報,如果不想受苦報,就不要造惡因。這讓自己更加注意一己的言行──知道這樣做,將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苦果,就不去做;相反地,若能利益自他,自己就盡力為之。然而,有時並不清楚這樣做究竟是好或不好,但幸運地,佛為在家弟子制定了五戒、八戒、菩薩戒,讓我們有所依循,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初初開始持戒,看似有諸多限制,但實則能幫助我們提高覺性,並清楚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依此而行,就能不種苦因,不受苦果,就能創造光明的人生。
正確了達緣起性空的道理。佛法中講的「緣起性空」,指的是所有一切事物都是仗因託緣而生,其性本空。舉例來說,一棵蘋果樹並不能自己獨立生成,它的存在來自於諸多的因素,例如陽光、水、土壤等。空性,對我而言,代表著無盡的可能和希望──每一件事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沒有永恆不變的固定體性,換言之,所有事物都可以被改變。所以如果對現在生活中某些狀況不滿意,可以從因上努力來改變。關鍵是,要清楚了達什麼是正確良善的因。
以因緣觀,來去除我執。我們常常以自我為的中心,並相信所有成就皆是來自於自身的努力。然而,當思惟「因緣觀」的道理,就會發現,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具足種種條件才能成就。例如,為了生活,每天要去工作,這也需要種種的因緣和條件具足才行:自身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或專長、要有健康的身體,外在還要有交通運輸工具、有公司和同事,乃至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等。如果思惟再更深刻些,就會知道當中每一個緣,背後又是重重無盡的因緣。有了因緣觀,讓自己多了一些感恩,少了一些自私──知道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背後是無窮無盡的因緣,若無他人的協助,是不可能成就的,也因此更能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生起感恩之心。
學著接受一切,但是不執著一切。日常中與他人相處共事,一定會遇到跟自己意見相左之人,學佛後,學會不因此與他人起紛爭,而是要以更寬廣的心胸接受他人的意見,並試著從對方的觀點來理解。就像登山,當站在不同角度觀望,所見山的形貌也不同,但都是山的一部分,只是從不同角度看而有不同的認知。
學習以佛法的智慧分析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事,讓自己對佛法的道理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舉例來說,當看報紙時,會試著以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等道理來分析事件,試著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又思考,若將佛法應用在當中,事情會不會有另一種發展?同樣地,在生活中,當對遇到的某些境界或人感到沮喪或生氣時,也會以佛法中所講的道理來反省或分析。當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後,不僅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而且對於未來可能再遇到同樣的境界時,已有了更好的準備。
在生活中,以一顆平和的心待人處事是非常重要的。禪修靜坐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環,剛開始,自己每天會利用時間靜坐,但很快地認知到,僅僅在靜坐才保持覺性、讓心平和是不夠的,沒有坐在禪凳上的時間,又該怎麼辦?應該是在做每一件事時,都要能提起覺性,保持心的平和。所以,現在在刷牙、打掃、洗衣服時,也是自己練習禪修的時間。知道我們的言行來自於心念,所以現在也時刻練習覺察自己心中所起的每個念頭。體會到:能觀照自心,就能在起念,即將動之於身口之前,將惡念化除。
修行要有耐心和信心。初初開始禪修學佛,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後來找到一個自我檢測的方式,就是觀察自己起煩惱的時間及頻率。舉例來說,過去自己一天平均會生氣十次,在學佛之後,一天只生氣五次。儘管自己仍然會生氣,但生氣的頻率已經下降了50%;過去,煩惱生起時,生氣的強度是百分之百,現在只剩下50%,這就表示有在進步。知道自己正在進步,對修行就更有信心。
將佛法的知見牢記在心中,讓自己受益良多,需要的時候,能很好地運用出來。相信只要持之以恆,最終一定能漏盡煩惱,趣向菩提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