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因为朋友的介绍,踏进了太谷精舍。一进入精舍,就像回到家一样,非常欢喜,于是马上报名了禅修班。自己很喜欢禅修班的课程,除了可以学习佛法之外,还能练习静坐。透过法师们的引导,学会了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中。
以下,要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受用的法门。
了解因缘果报的重要。佛法讲的「因缘果报」,让我们知道一切事物的发生,皆有其因缘,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得恶报,如果不想受苦报,就不要造恶因。这让自己更加注意一己的言行──知道这样做,将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苦果,就不去做;相反地,若能利益自他,自己就尽力为之。然而,有时并不清楚这样做究竟是好或不好,但幸运地,佛为在家弟子制定了五戒、八戒、菩萨戒,让我们有所依循,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初初开始持戒,看似有诸多限制,但实则能帮助我们提高觉性,并清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依此而行,就能不种苦因,不受苦果,就能创造光明的人生。
正确了达缘起性空的道理。佛法中讲的「缘起性空」,指的是所有一切事物都是仗因托缘而生,其性本空。举例来说,一棵苹果树并不能自己独立生成,它的存在来自于诸多的因素,例如阳光、水、土壤等。空性,对我而言,代表着无尽的可能和希望──每一件事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固定体性,换言之,所有事物都可以被改变。所以如果对现在生活中某些状况不满意,可以从因上努力来改变。关键是,要清楚了达什么是正确良善的因。
以因缘观,来去除我执。我们常常以自我为的中心,并相信所有成就皆是来自于自身的努力。然而,当思惟「因缘观」的道理,就会发现,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具足种种条件才能成就。例如,为了生活,每天要去工作,这也需要种种的因缘和条件具足才行:自身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或专长、要有健康的身体,外在还要有交通运输工具、有公司和同事,乃至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如果思惟再更深刻些,就会知道当中每一个缘,背后又是重重无尽的因缘。有了因缘观,让自己多了一些感恩,少了一些自私──知道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背后是无穷无尽的因缘,若无他人的协助,是不可能成就的,也因此更能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生起感恩之心。
学着接受一切,但是不执着一切。日常中与他人相处共事,一定会遇到跟自己意见相左之人,学佛后,学会不因此与他人起纷争,而是要以更宽广的心胸接受他人的意见,并试着从对方的观点来理解。就像登山,当站在不同角度观望,所见山的形貌也不同,但都是山的一部分,只是从不同角度看而有不同的认知。
学习以佛法的智慧分析发生在生活周遭的事,让自己对佛法的道理有更深一层的体会。举例来说,当看报纸时,会试着以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等道理来分析事件,试着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又思考,若将佛法应用在当中,事情会不会有另一种发展?同样地,在生活中,当对遇到的某些境界或人感到沮丧或生气时,也会以佛法中所讲的道理来反省或分析。当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不仅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对于未来可能再遇到同样的境界时,已有了更好的准备。
在生活中,以一颗平和的心待人处事是非常重要的。禅修静坐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环,刚开始,自己每天会利用时间静坐,但很快地认知到,仅仅在静坐才保持觉性、让心平和是不够的,没有坐在禅凳上的时间,又该怎么办?应该是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能提起觉性,保持心的平和。所以,现在在刷牙、打扫、洗衣服时,也是自己练习禅修的时间。知道我们的言行来自于心念,所以现在也时刻练习觉察自己心中所起的每个念头。体会到:能观照自心,就能在起念,即将动之于身口之前,将恶念化除。
修行要有耐心和信心。初初开始禅修学佛,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进步,后来找到一个自我检测的方式,就是观察自己起烦恼的时间及频率。举例来说,过去自己一天平均会生气十次,在学佛之后,一天只生气五次。尽管自己仍然会生气,但生气的频率已经下降了50%;过去,烦恼生起时,生气的强度是百分之百,现在只剩下50%,这就表示有在进步。知道自己正在进步,对修行就更有信心。
将佛法的知见牢记在心中,让自己受益良多,需要的时候,能很好地运用出来。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漏尽烦恼,趣向菩提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