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如一
文/普圓精舍夜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語

 

  曾讀到《菜根譚》中有一段話:「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先無得罪於冥冥。」意思是,肝臟若有了病,就會表現出眼睛看不見東西的症狀;腎臟若有了病,就會表現出耳朵聽不見聲音的症狀,雖然疾病是發生在內臟,但顯現於外的病癥卻明顯可見,以此比喻,君子要想做到在大眾面前不犯過錯,就必須在人所不見之處謹慎,無有過失。

  現代的人普遍害怕孤獨,在外表現得面面俱到,孤身獨處的時候,往往感到寂寞,有些人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於是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但如此做,心靈卻反而越加空虛;又或人前人後大不同,兩面人,需要花雙倍心思生活,對外、對內,自己的心都做不了主。仔細想想,我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真心對待,自己就應當先真心對待他人,能做到「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成為表裏如一的人,才能「從心所欲,不踰矩」。

  以前,自己總是獨來獨往,和人相處,無法換位思考,替人著想;生活步調很快,有許多事來不及深思就做了,總在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的時候,才想起今天待人接物有不妥的地方,或是哪句話說得不對,但許多時候,話說出去,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總是在追悔,思緒深陷在懊惱中。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學佛禪修後,學會觀照自己的念頭,也讓自己與人相處的模式產生改變,不再像以前一樣心直口快。又,師父曾開示中台四箴行,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以此敬、慈、和、真為尺規,審視自己的言行,一項一項調整與改變。

  如此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帶給了自己身心的安定,逐漸感受到佛法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煩惱少了,也不再拿種種的理由,作為無法落實所學佛法的藉口,就算獨自一人時,也能時時提醒自己堅住正念。期許自己覺性時時存在,做到內外一如,達身心真正的自在。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