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最好的人際溝通
文/普南精舍夜間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賢

 

  前些時日,鄰居家中的浴室施工,改了格局,換上新的壁磚和地磚,完成後滿心歡喜地邀我到她家參觀。進入剛完工的浴室,鄰居興高采烈地說明對於空間和色彩的構想,此時我眉頭一皺,不待她說完便無情地批評著:「好像地磚的顏色選得比較突兀,跟牆面對照起來顯得格格不入;壁磚顏色不新不舊,當初怎麼不做……的安排?」突然間,整個空氣好像凝固了,只見鄰居臉上原本燦爛的笑容剎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回家後,內心開始感到後悔與不安,想想鄰居善意跟自己分享她的快樂,即便自己有不同的見解,也不應該毫不掩飾地當面批評。古德有云:「言語知節,則愆尤少。」自己強烈的我執遮住了同理心,忘記人與人之間應該彼此尊重,也忘了顧及別人的感受,只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把想法強加給別人。

  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過<普賢十大願>中「恆順眾生」的意義──「恆順眾生」乃是恆常隨順一切眾生。「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度眾生,必須與眾生廣結善緣,以種種方便隨緣攝受。要攝受眾生,佛法中提出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合稱「四攝法」。其中的「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妄語、綺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讚歎語來鼓勵、慰喻眾生。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往往以謾罵和批判來面對與自己意見不同的諸多現象。學佛薰修的過程中,師父教導我們面對境界時,要轉換心念,以柔軟、平和的心境去面對及處理,一方面擴展自己的器量,一方面也設身處地考量他人的感受。如此一想,自己的薰修還不夠,無法在一個緣起的當下與人結善緣。

  曾看過一篇文章:一位著名的表演大師在上台表演前,有位學生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身來繫好鞋帶,等到那位學生離開,大師又把鞋帶鬆開。旁人問他原因,大師說他要飾演的是一位疲累的旅人,所以要透過鬆散的鞋帶來詮釋旅人的疲累,但他的學生細心地發現他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他,為了保護和鼓勵這位學生對人積極且熱情的善意,所以他沒有說穿。大師又說,至於為什麼要將鞋帶鬆開,將來還有的是機會告訴他。這位大師不僅關注表演的細節,更懂得尊重及護念別人的善念啊!

  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中,「對人以和」的「和」意即無諍,也就是告訴我們當每個人觀點不同時,如果堅持己見就容易起爭執和磨擦;而不明情況妄加批評,也只會顯出自己的淺薄,不僅影響人際的溝通,也是修行的障礙。

  《法華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往昔為常不輕菩薩時,見到任何人均恭敬禮拜、讚歎:「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菩薩知道眾生本具與佛平等無二的佛性,皆當成佛,故都值得禮敬。<普賢十大願>中的「禮敬諸佛」,即教導眾生以清淨的身語意禮拜諸佛。眾生皆具佛性,既然皆有佛性,就應該發自內心來恭敬,何況對人恭敬、尊重也是莊嚴自己。如果處處都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從別人的角度思惟,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摒除貢高我慢心,這樣便能真正做到利益眾生,促進社會和諧。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師父常提醒我們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積極地在起心動念處努力行持,每日不忘三省吾身;對自己因貪瞋癡慢疑所生的煩惱,都要至心發露懺悔。慚愧自己貢高我慢的習氣深厚,期望持續在精舍薰修,藉由禮敬、尊重他人讓自己的心保持清淨,將心安住在善法上,增長慈悲心、恭敬心,隨順眾生,破除我執,令做人處世能圓融無礙。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