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邻居家中的浴室施工,改了格局,换上新的壁砖和地砖,完成后满心欢喜地邀我到她家参观。进入刚完工的浴室,邻居兴高采烈地说明对于空间和色彩的构想,此时我眉头一皱,不待她说完便无情地批评着:「好像地砖的颜色选得比较突兀,跟墙面对照起来显得格格不入;壁砖颜色不新不旧,当初怎么不做……的安排?」突然间,整个空气好像凝固了,只见邻居脸上原本灿烂的笑容刹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回家后,内心开始感到后悔与不安,想想邻居善意跟自己分享她的快乐,即便自己有不同的见解,也不应该毫不掩饰地当面批评。古德有云:「言语知节,则愆尤少。」自己强烈的我执遮住了同理心,忘记人与人之间应该彼此尊重,也忘了顾及别人的感受,只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把想法强加给别人。
惟觉安公老和尚曾开示过<普贤十大愿>中「恒顺众生」的意义──「恒顺众生」乃是恒常随顺一切众生。「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度众生,必须与众生广结善缘,以种种方便随缘摄受。要摄受众生,佛法中提出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合称「四摄法」。其中的「爱语摄」就是远离两舌、妄语、绮语等口过,而以柔软语、赞叹语来鼓励、慰喻众生。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往往以谩骂和批判来面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诸多现象。学佛薰修的过程中,师父教导我们面对境界时,要转换心念,以柔软、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及处理,一方面扩展自己的器量,一方面也设身处地考量他人的感受。如此一想,自己的薰修还不够,无法在一个缘起的当下与人结善缘。
曾看过一篇文章:一位著名的表演大师在上台表演前,有位学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身来系好鞋带,等到那位学生离开,大师又把鞋带松开。旁人问他原因,大师说他要饰演的是一位疲累的旅人,所以要透过松散的鞋带来诠释旅人的疲累,但他的学生细心地发现他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他,为了保护和鼓励这位学生对人积极且热情的善意,所以他没有说穿。大师又说,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将来还有的是机会告诉他。这位大师不仅关注表演的细节,更懂得尊重及护念别人的善念啊!
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中,「对人以和」的「和」意即无诤,也就是告诉我们当每个人观点不同时,如果坚持己见就容易起争执和磨擦;而不明情况妄加批评,也只会显出自己的浅薄,不仅影响人际的沟通,也是修行的障碍。
《法华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为常不轻菩萨时,见到任何人均恭敬礼拜、赞叹:「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为菩萨知道众生本具与佛平等无二的佛性,皆当成佛,故都值得礼敬。<普贤十大愿>中的「礼敬诸佛」,即教导众生以清净的身语意礼拜诸佛。众生皆具佛性,既然皆有佛性,就应该发自内心来恭敬,何况对人恭敬、尊重也是庄严自己。如果处处都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从别人的角度思惟,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摒除贡高我慢心,这样便能真正做到利益众生,促进社会和谐。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师父常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积极地在起心动念处努力行持,每日不忘三省吾身;对自己因贪瞋痴慢疑所生的烦恼,都要至心发露忏悔。惭愧自己贡高我慢的习气深厚,期望持续在精舍薰修,借由礼敬、尊重他人让自己的心保持清净,将心安住在善法上,增长慈悲心、恭敬心,随顺众生,破除我执,令做人处世能圆融无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