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說法有情聽
文╱普竺精舍研經一禪修班學員 傳要

 

  由於母親的緣故,從小一家大小就有因緣跟著母親常到寺廟禮佛,當時雖不至於吃齋持戒,但也秉持父母的諄諄告誡——「依善而行」、「善有善報」。尤其是長大離鄉背井進入了職場之後,更是將之奉為圭臬,當做為人處世的準則。

  也許是學藝術的關係吧!善於觀察別人的喜怒哀樂,別人的一顰一笑,每每牽動我的思緒;尤其是當了部門主管之後,對於他人的話語更是在意,常常揣測他人說這句話的用意與動機,自己也小心翼翼、步步為營,深怕動則得咎;提醒自己不得大動肝火,傷害同事、部屬之間的情誼。長期下來,自己漸漸的變成了壓力鍋,越來越不開心而不自知。

  偶然的機會,透過之前的同事邀約,來到普竺精舍為小朋友們上才藝課。那段日子師父們常常邀約我去上禪修班,但往往被駑鈍的我婉謝了;只因為自己的貢高我慢,自忖可以透過坊間的佛學心靈書籍即可紓壓,想一切單純就好。直到有天拿著學生作品到精舍要交給師父,師父說:「來就來了!要不要上樓跟著禪修班學員靜坐一下,佛經可以自己研讀,但也要讓自己忙碌的心『休息一下』。」

  感恩師父,循循善誘,慈悲引領我接觸浩瀚的佛法。隨著教授法師深入淺出的開示,配合公案的說明:「禪者,佛之『心』也」,了解自己每天生活得渾渾噩噩,每每不在當下而不自覺。透過禪坐時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教授法師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蒙塵已久的心,開始有了「出土」的契機。

  在師父的慈悲鼓勵中,弟子前去山上參加禪七活動。猶記得第一次禪七是在萬般放不下的掛礙下前往,但也因此了解每一次的起心動念,每一次的執著,都是生滅,不究竟。煩惱都是自己的妄想,所謂「自編、自導丶自演」。透過第一次的禪七靜修活動,生命中終於看到了曙光。連同事看到我面對同樣的境界來時,卻能淡定的處理,不禁讚歎「嗯!有禪修有差哦!」

  有了第一次禪七活動中對「執著」的參悟,隨著第二次禪七活動到來,心中一直提醒自己要收攝六根,安住當下,期待自心自性能有個清淨。而禪七的第三天,就在住持和尚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充滿法喜……之後,每當我抬起頭,凝視著佛陀的慈悲容顏時,即可悟到「無情說法有情聽」的理趣。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