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念作圣
文/澳洲宝林禅寺研经班学员 传谆

 

  憨山大师言:「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在世俗生活中,若要与人和睦相处,处事成功,尚且需要自我克制、理性地思考,采取正确的行动,更何况是一心寻求解脱之道的修行人?《四十二章经》云:「忍恶无瞠」,为佛弟子不仅要规范身业和语业,更要克制意业,使不犯贪瞠痴。当境界现前时,无论好坏,都能够提起觉性,坚住正念,不放任自己的起心动念,进而造下身口意恶业。

  各种顺逆境界犹如人生中的考试,要时时反省自己,是否每次都通过了考验?还是总被境界所转,不断起贪瞠痴,念念相续,念念轮回呢?因此,传谆学习在静坐时以慈悲观对治自己的瞠心,在工作中遇到境界时,也时常以克己慈忍来观照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课堂上面对调皮、不遵守纪律且影响其他人的学生,若以强制命令加以严厉惩罚,往往容易形成对峙僵持的局面,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反而更不容易管理。此时如果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处理,或私下找学生谈话辅导,便会发现学生不合作的行为,往往与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所引起,他们这些行为并非针对老师个人。从理解学生当中,进一步想办法帮助学生,为其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计画,协助他一起处理问题,使其学习能得到进步,这时学生往往较容易接受建议,并提起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发现师生的关系较以往融洽。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儒家亦言「罔念作狂,克念作圣」,这说明遇到境界时,若随业流转,则易与人结下不善缘,造成自他烦恼及苦的结果。若能在境界中,安住当下,不起心、不动念,提起觉性,心平气和地做出最理性的处理,事缓则圆,最后便能得到双赢及皆大欢喜的结局。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修行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因观众生苦,而起慈悲心,因发起慈悲心而愿修习忍辱,调伏自身。住持法师曾说:「别人如何对待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回应。」记得一个公案,某住宿楼里,因为大家乱停车,造成通道拥挤难行,还引起邻居之间的纷争。有位老伯自己买水果分送邻居,并请大家吃饭。邻居们因此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并开始相互检讨自己车子乱停放的行为,楼下的道路也就畅通了。生活中体谅别人,礼让别人,给别人方便,别人开心,自己也欢喜。所谓「凡夫无过,圣人过多」,多自我检讨,多改进自己。给别人方便,其实也是给自己方便。

  忍辱波罗蜜可分为: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作为初学者,刚开始是伏忍,学习信解佛法后由伏忍逐渐发展为信忍。刚开始由于自己心的力量还不够,所以需要禅修来定心、静心,以及透过听经闻法调伏烦恼,逐步增强心的力量。

  感恩 觉老和尚在海内外广设精舍,善开方便门,接引大众学佛修行。也感恩精舍师父们平时亦以身示范,为度大众,广设方便,不辞劳苦。传谆平日在上禅修班时,常常能体会到心定下来后的法喜,此时再聆听住持法师的开示,心念很快地就能转变,生活中一些看似纠结的烦恼也能迎刃而解。学佛愈学愈欢喜,愈学愈有信心,现在家人也一同走向了学佛之路。祈愿自己发长远心,与家人一同在修行的光明解脱大道,前行不懈!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