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心路歷程
文/普和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理

 

     

  每個人修行學佛的因緣或許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成就佛道。回想小時候跟著「阿嬤」到佛寺禮佛、拜懺,當時懵懵懂懂只知道跟著禮拜,並不瞭解何謂「修行學佛」?在信仰上也只是停留在拜佛保平安而已。只要有因緣接觸道場,不論是瞻仰莊嚴的佛像、親近善知識,乃至於參加法會活動,都有著一股特殊的攝受力,無形中早已種下菩提種子,雖然她老人家已捨報三十餘年,至今心中仍十分感念她的慈悲與智慧,接引我修行學佛。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學佛」是向佛學習。從字面上解釋很簡單,但要從生活言行舉止上去落實,就必須下一番功夫了。十幾年前開始親近中台正法道場,參加精舍各級禪修班,在循序漸進的課程薰修下,才真正瞭解正信佛教的意涵。而導師 覺大和尚住持正法,高樹法幢,廣傳最究竟、最直接的心地法門,時時教示我們學佛一定要有「正知見」才不會走錯路、走遠路,乃至迷失而不自知。

  人的一生隨著歲月成長,每個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作各種不同的決定,在抉擇的同時又要承擔無法預期的風險與批評,這一切世俗的名利,衍生出許多煩惱與困惑;乃至因為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習氣,障礙了自己本具的覺性。

  學佛後,遇到種種逆境時,不再消極抱怨或逃避,反而更加積極理性的面對,用心思考問題的真正本質,並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不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再轉個念頭,就會發現所有煩惱、困惑都是因為「我執」太深。修行學佛的人,若能將平日法師開示的法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任何事情或面對逆境時,會更有智慧、更為圓融,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就是這個道理。

  春節前夕,首次報名參加「學界禪七」,把握難得的助道因緣,真實的面對自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在。打七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利用七天的時間用功,學習找回本具的「覺性」,才發現幾十年來一直向外攀緣的心,一但靜下來,妄想、昏沉、無聊、無記輪番上陣,這念心始終攀緣不止。從禪七中體悟,其實修行的功夫不僅僅是在禪堂,平日在精舍禪修課程中薰修佛法、靜坐時勤修數息等觀行法門、把握因緣參加法會、出坡,乃至將六波羅蜜落實於生活中,不斷精進用功,累積福慧資糧,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才能坐到「一支好香」,體驗「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境界。

  禪七期間, 導師與主七和尚開示勉勵大眾,在禪堂裡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出了禪堂,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就要提起,萬善圓彰,修一切善,不執一切善,了知一切善都是三輪體空、眾緣和合、不離自心。從甘露法語中我體會到:提起的時候全力以赴把事情用心做好,放下的時候「不要把事情放在心上」不計功過得失。用覺察的心省察自心所生的煩惱;再用覺照的心對治煩惱,改過遷善;因時時覺察、覺照進而契證本具的佛性。如是精勤行道,從理到事,從言到行,身心定能清淨自在,成佛決定可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