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紧张、压力是常见的文明病。在因缘和合下,加入社会慈善志工的行列,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倾听她们的苦痛。有的长期压力过大,得不到疏解,因此得了忧郁症,需要靠药物控制;但心病未除,病情无法获得改善,更甚者认为生命无意义,不如一死百了,以为死了就可以得到解脱。
过去的我,常羡慕别人好命,当了志工后才发现原来更苦的人大有人在。于此因缘,将平日法师慈悲开示的佛法学以致用,期望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因此,每当有所成效时总满心欢喜,更确信佛法是治病良药;但当无效时,心里即感到难过,将此乐、苦的感受执为实有,起了取舍之心,情绪起伏不已,产生诸多迷惑。
《注维摩诘经.卷五》云:“未能深入实相,见有众生,心生爱着,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发现自己落入爱见大悲而不自觉,是空有慈悲而无智慧。“爱”者思惑,“见”者见惑,对爱与见亦皆迷惑,二者皆是烦恼,在大悲心行上有贪着爱染,其本质已是染污不净。行善之时,心生计较得失,就是有所为的悲心。不能了达实相深义时,未能以智慧观照缘起性空、因缘和合之虚假不实,有能爱、所爱二相,而行拔济之事,因而落入执取的错误知见中。
感恩法师的慈悲开示,了知空观之智慧与大悲心,是菩萨得不退转的两大重要因素,须悲智一如,平等修持,方能圆满佛智。《维摩诘经》云:“作定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是故需随时觉照念头的生起,能离此爱见大悲,就不会被爱染之见及有为的心所覆盖,也就不会疲厌、迷惑。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世间一切本来就是幻化有相,一切如梦幻泡影,虚妄不实,亦如《金经刚》所说:“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是有相又离相,亦不落入有相、无相的执着,时刻觉心观照,用心如镜,凡事来无所著、过无踪迹,当下即作即了,无所执着,不被相转,方得解脱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