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文/普濟精舍護法會執行祕書 傳旭
 

  圓滿六度萬行是修行菩薩道的學分,以往是在別人的故事中修行,現在輪到自己成為故事的主角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先前儲備的資糧,只夠暫時解飢止渴。境界能使人看清楚真相,能使人在挫折中成長,也對於行菩薩道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歲月的流光,送往迎來從不歇止,因為沒有波瀾,就誤認為從此可以暢快地呼吸。自己就像被放在溫水鍋中的青蛙,因為水溫是慢慢升高,所以絲毫察覺不出危險的存在,更沒有逃離現況的想法。直到發現外境不是如己所願,更不是努力就可以扭轉時,才愈來愈清楚「苦」的本質具有強烈的逼迫性,唯有提高覺性,及時跳出才能保住性命。

  當面臨孩子無法安住在普台繼續學習時,望著偌大的校園,決定離開這片教育淨土,內心的衝擊無法言喻。從一開始黃沙遍野,到現在多功能建築林立;許多教育行者的進駐,福報具足的學子在校園內穿梭,二者交織的畫面呈現出導師 覺大和尚的德行及願力所顯現的淨土。心中沒有抱怨,只有懺悔、只有感恩、只有更相信佛法講的因緣果報,因為巨繩的兩端永遠是業力與福報的拉距戰。

  倉促的決定,讓我們一家人陷於泥淖之中,轉學後的落腳處,更是難上加難。幸而得遇貴人,讓陣陣揚塵得以暫時落地,讓我們有喘息的空間,面對更大的挑戰。許多人不明瞭 導師為什麼要不斷地建設中台、普台、博物館及各項建設?殊不知聖人的眼界是遼闊的,心量是浩瀚的,目的無非是要創造布施培福的機會,讓大眾在生死苦海中,能有渡海浮囊,能入聖人之流,不要隨順習氣,造諸惡業,繼續流浪三界。

  時光易逝如閃電,佛子回家路茫茫,在煎熬的過程中,因為有三寶的引導,才能真正接受事實,產生正面思考的力量,時時作主。《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愛有佔有之苦,有別離之苦,所以「愛」產生了副作用,會帶來憂慮、苦惱。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原來對「愛」的執著,讓我們生生世世流轉,受著輪迴之苦。因為漠不關心,所以無法無緣大慈;因為視若無睹,所以無法同體大悲。若能藉由對子女的執著,檢視自己修行的心念,當煩惱來時,即能照見煩惱的本質也是虛妄;若住境生心,打的便是一場混水仗,敵我不分要如何擒賊?不識心賊又要如何擒王?愛是「礙」,家是「枷」,唯有學習拔苦予樂的慈悲心,方能令這念心真正離怖、離畏。

  念頭是一列急駛的列車,善念總是在不經意間隨時下車。由於心念是無常變化的,所以要跟隨諸佛菩薩發願,跟隨大善知識發心,才能識自心源,堅固道心。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法師常提醒我們在夢幻泡影的世間不要作夢,但要作夢中佛事。一堂堂的禪修課程,一場場的莊嚴法會,一次次的出坡作務,皆是藉事練心的機會,皆是成佛的資糧。「萬里無雲萬里天」,要達到如萬里晴空的平靜,只有依止大善知識方能成就。弟子發心發願生生世世不要錯過中台法船,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直到圓成佛智。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