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禪修課時最常聽到的名相就是「覺性」。最早的理解,覺性就等同專注力。法師開示時常說:「師父說法、諸位能聽的這一念心就是覺性,諸位要時時提起覺性。」這與讀小學時,老師常說:「各位同學上課要專注,時時認真聽講」,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打過一次禪七後,有了不同的體悟:專注力不等同覺性。舉例來說,小偷侵入別人家裡偷竊財物,其專注力可說發揮到了極點,必須不弄出任何聲響,還得時時注意主人的動靜,同時規劃好逃走路線,但這絕非覺性在作用,應是貪心在作用。因為覺性是「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覺性作用時,能將事情處理到完美且無任何後遺症,同時所做的事情都是善事。
專注力雖不見得有萬善圓彰的功用,卻是依序達成定心、淨心、明心的必經之路。做事若無專注力,可能事倍功半,甚或一事無成。記得剛到精舍參加禪修班時,曾自告奮勇幫法師打電腦資料,平時也自認為做事很專注,打字應不成問題,沒想到結果卻出了很多錯誤。事後檢討主因就是專注力不夠,輸入過程中雜念太多,總想著要趕快完成去做別的事情,因此無法定下心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在做事時會先提醒自己要專注,避免想東想西,同時不急不徐,結果錯誤真的減少了。
再者,在這次佛國巡禮實習解說員培訓過程中,專注力也讓自己獲益不少,上課專心聽講,作業專心錄製,試講專心練習,果真最困難的複講(一對一在殿堂講二十五分鐘給法師聽)也順利通過,具備了參加檢定考的資格。
眾生的心性猶如波濤洶湧且水質混濁的大海,若能開始懂得覺察、覺照,就如大海波浪漸漸平息、水質慢慢澄清,最後風平浪靜,達到定心、淨心、明心的境界。明心則見性,見性則成佛,所以專注力可說是一切法門用功之鑰,無專注力即無法入道。如何找回專注力?除了打坐、誦經、禮佛、拜懺、上禪修課、修善積福等方法,儘量減少外緣的干擾也是重要因素。修行功夫好的人,或許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但初入門者若能先摒除外緣的干擾,進步應較迅速。攀緣太多會阻礙修行,甚至讓人退轉。外緣少,雜念即少,專注力容易提起,在修行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往正確的目標前進,不管路途多麼遙遠,必將有抵達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