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文/普台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漾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接觸頻繁,在見解或看法不同時,若無法以包容之心去對待,便容易產生摩擦、對立及批評,種種是非、誹謗便由此而生。口舌是非,在人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但應對的方式不同,產生的結果也就不同,所以如何以正確的方式面對毀謗是相當重要的。

   住持法師常於禪修課時提及「緣、本、三」的觀念。「緣」即緣起性空,一切萬物皆仗緣而生,本是生滅,無一法可得,這念心也常在生、住、異、滅無常的變化當中。《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沒有一件事是永恆的存在與不變。當面對境界時,若能看清事情的本質,且提高覺性,自然能遇境不生心。

   「本」即本具佛性,一切眾生皆當成佛,但在煩惱、無明尚未漏盡前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此時我們應當以寬容之心來對待他人的錯誤。<永嘉證道歌>云:「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若能將毀謗之人以善知識來看待,定能化解境界,亦不結下惡緣。

   「三」即三世因果,每個眾生都有過去、現在及未來,佛教強調凡事皆有因果。面對他人的毀謗時,若他人所言屬實,便要反省檢討並改正之;若非,當反求諸己,自己在過去生或許亦曾如此對待他人。<達磨二入四行觀>云:「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夙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若能如此思維,便能甘心承受,不起怨憎,當下自在。

   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百丈懷海禪師云:「是非以不辯為解脫。」與弘一大師的「聞謗不辯」皆是以「忍」字為前提。通常我們遇到毀謗時,都會急於為自己辯解,但一番爭論之下,事情只會愈演愈烈且兩敗俱傷。當下若能忍之,便不會落入他人給予的境界中。

  毀謗是一時的,而佛法的真理「緣、本、三」是永恆不變的。於修行的道路上若能確立此知見,於一切境界皆能萬善圓彰。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