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生長於單親家庭的我,由於媽媽必須至外地工作,所以從小就跟外婆同住或寄住親戚家,因此對媽媽的印象不深,關係也較淡薄。每當見到其他孩子皆有父母陪伴,心中總會產生一股強烈的落寞感。記憶中,似乎只有過年前夕才能感受到母親的關心,穿上她買給我的新衣之際,可說是我最快樂、滿足的時候,因為我終於可以很驕傲地告訴別人:「這是我媽媽買給我的新衣服!」
與媽媽分隔兩地的生活,直到國小三年級才有所轉變,媽媽將我接到台北同住,才與其他家人漸漸熟悉。但因媽媽仍須外出工作,負擔家計,所以照顧弟弟、妹妹及一些家務事,自然就落到我的身上。有時候,媽媽拖著疲憊的身心下班回來,若感到我不夠用心或做得不如其意時,她的手便直接地揮落在我臉上,以發洩不滿。記得有一次到阿姨家,我背著弟弟與一群小朋友到頂樓玩,結果有人朝樓下丟磚塊砸傷了路人。沒想到一下樓,在不清楚誰是罪魁禍首的狀況下,自己就莫名奇妙地被賞了好幾個耳光。我含著淚水無言以對,強烈感受到為何家人不能認同、接納自己?
每到晚上,媽媽帶著弟弟和妹妹睡在樓上,自己則獨自在樓下睡覺,半夜醒來面對黑暗時,心中經常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也因為害怕獨處,自己會躲在樓梯間睡覺,因此家人都把我當作是自閉兒。由於當時年紀小,不了解媽媽工作辛苦及生活壓力,所以從小對媽媽有恐懼感和疏離感,而北上之後的生活,也讓自己變得愈來愈沉默寡言。但從另一角度來說,由於兒時經歷如上的家庭生活,卻也讓自己進入社會後,更容易適應外境所帶來的壓力,即使工作再累也會盡力完成。
直到參加精舍禪修課程,聽聞住持法師所開示的四聖諦後,就自己的人生遭遇,用心思惟苦諦、集諦等因緣法,才逐漸消除對於媽媽的怨恨,也能進一步體會媽媽的苦處,因為她不顧世俗的眼光,辛苦地把我們留在身邊,扶養長大。接觸佛法後,知道一切都是業力所致,必須甘心甘受,一切皆由因緣而生,亦將隨因緣的改變而滅。當前面對的一些困境,唯有勤求懺悔,才能解冤釋結。現在的我,禪修之餘,每天在精舍發心用功禮懺及出坡,回向給眾生及累劫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師長;同時,也老實面對內心的恐懼及因不安全感所引發的猜忌習氣。我想,解冤釋結應該是將自己內心的結真正放下,慢慢地改變和媽媽過去的不善因緣。學佛後,更要把這樣的心量擴展到周遭的每一個人,雖然不容易,還是必須要學習面對。
展望未來,不離因上努力,唯有時時提醒自己思惟因果並心行平等,才不會再結惡緣、感召業力,導致生死輪迴。唯有腳踏實地的修行,累積福德、智慧,面對境界的考驗時,這念心才能清楚自在,真正落實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