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与佛道──行医与修行的对话
文/普平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现
 




医道菩萨行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甲医师特别拜访乙医师,谈谈未来的展望。
  
  甲医师谦卑地问:


  「学长,当开业医师,工作时间很长。如何才能成为一位称职的医师呢?」

  
乙医师面露温和的笑容,答道:

  「如果以赚钱的心态看诊,来一个赚一个,初初都很高兴。但是,病患一多,身体和精神都累了,脸上就慢慢会浮上不耐烦的表情。就像口渴时喝水,第一杯非常甘美;第二杯也还不错;到了第三杯可能就会吐出来!相反的,如果调整心态,把医治病人当作是布施--布施专业、慈悲、耐心,就算看诊的病患再多,也不会觉得累。病患能离苦得乐,自己也会更快乐!」

心开见真佛

  
看乙医师一脸容光焕发,甲医师疑惑地问:

   「听别人说,学长您『想不开』才学佛;但学弟发觉,学长自从学佛以后,看诊的态度有了突破性的改变!您是在什么机缘下开始学佛的?」

  
乙医师闻言,十分开心地话说从头:

  「不是『想不开』;正好相反,我是『想开』了才会学佛!佛是有大智慧的觉悟者。记得我刚开业时,本着敬业的精神,每天工作至少十四小时,每周只有星期日下午休息,每年只有大年初一和初二两天休假。几年下来,工作虽然胜任愉快,但总觉得心灵欠缺什么;身体也日渐疲劳。有一天,已经接触中台山的同修(太太),邀请我参加精舍的禅修班,调身调心。多年来,只求工作质与量的提升,说什么也放不下。经过住持法师几番开示之后,才勉强每周调整一个晚上参加禅修。」

职场即道场

  「初初开始,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怕病患流失。事实上,不但病患没有流失,几年的学佛心得融入工作,更能以佛法的慈悲与智慧,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将看诊的心情与态度保持在最佳状态,令病人得到最好的照顾。记得四年前,曾经答应住持法师参加天祥宝塔禅寺的清明节的大法会。当时,刚为一百五十名病患看完诊,身心俱疲。在那绵绵细雨的梅雨季节,心里一阵挣扎之后,依然亲自开车,远赴百公里外的目的地参加法会。放完大蒙山,拖着疲惫的身体踏进家门,已经是隔日凌晨。照理讲,早上一定没精神上班;但是那天,我不是揉着惺忪的眼睛、不情愿的醒来;而是兴奋的跳起来!当下,我心里有所领悟;原来『职场即道场』--能够从事净业担任医师,令病患离苦得乐,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这一念心与诸佛菩萨相应,顿时心中大放光明,有说不出来的轻安与愉快!随后,我踏着轻松的脚步、吹着口哨去上班!」

福慧心中来

  甲医师愈听愈有兴趣,紧接着又问:

  「学长,我即将开业;闻君一席话,学弟才初初了解佛法的奥妙!可以不可以再多给我一点建议?」


  乙医师望着甲医师一脸期盼的表情,娓娓道来:

  「多用心,就能成功!用那些『心』?用精进心、慈悲心、智慧心,去除贪心、瞠心、痴心。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之外,EQ也很重要。以平常心看待,不必羡慕对面一天看几百位病患的医师--因为,起羡慕心的同时,也会生起贪心与瞠心。如果没办法达到这种业绩,是不是会产生忌妒心与失落感,一整天心情都不愉快?他人的成就必定有其福德因缘,赞叹他人的功德,同时自己再加强专业医学知识,精进学习佛法,慈眼视众生,以智慧的言语宽慰病患。发心利人,自然能够利己。」

学佛大医王

  
乙医师又问:

  「这么好的EQ,要如何培养与训练?」

  甲医师不厌其烦的说:

  「上禅修班,听师父开示,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就可以培养好的EQ了!目前社会上「视病犹亲」的观念日渐式微,医病关系日渐紧张。希望每位医师都能学佛、发药师佛十二大愿:以愿持身,行菩萨道,替众生解病苦,活用佛法的甘露法语,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改变社会风气。走,我带你去精舍向住持法师请益!」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