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義
文/普宏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化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此生每個人都扮演某一個角色,而心即是自己的導演,一個人起什麼心念,就和什麼法界相應,一般人總是心隨境轉,執迷不悟,就會一直在死胡同中打轉,無法脫離,若遇善知識勸導,以佛法指點迷津,才能脫離苦海,離苦得樂。

  學佛之前的人生觀較悲觀,有時會想自己為何而來?年過四十餘歲,不禁反問自己:人生就僅是為了追求物質生活、滿足自己種種欲望而存在嗎?自皈依 覺大和尚後開始接觸佛法,透過普宏精舍歷任住持法師的諄諄教導,修福報、修禪定,在不斷薰修下,漸漸有了較正確的知見,知道世間一切法皆是虛妄不實,「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一口氣不來時,只能隨業流轉趣生六道中;知道三世因緣果報的道理;知道緣起性空及人人本具佛性的道理。從師父的開示中,了解到諸佛菩薩的悲智願行,作為學習及為人處世的準則。

  大和尚常開示:這念心要保持清楚明白,如如不動,作得了主,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在初次打禪七後心中更有「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的感受。打禪七回來,心裡面一直想著要如何將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呢?經過不斷的聽經聞法薰修和閱讀大和尚的開示,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要有敬業樂群的工作態度:

  身為上班族,平常上班時應正心思念所從事的工作,對國家社會經濟有很大的幫助,以修正我們過去認為上班只是為了賺錢溫飽的觀念。當了解到此份工作是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與同事相處時心胸會更寬廣,不會計較工作分配不均,因為將工作做好,讓產品品質提升,日後交到消費者的手上,即不會引起抱怨、煩惱,這就是在廣結善緣,否則事後補救,往往耗費的時間、物力更大。

  事情做完就要放下,前念之喜怒哀樂,不要影響到後念,平常就要時時提起覺性,覺察、覺照,檢討反省。人往往不願意承認錯誤,因此會編造一簍筐的理由來圓錯,學佛之後,懂得遭遇境界應先從檢討反省自己開始,即所謂「靜坐常思已過,閒談莫論人非」。更要做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遇逆境,則思「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平常要落實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長官、長輩、長者心存恭敬心,以除去我慢的習氣,「對下以慈」──對子女、晚輩、年幼者心存慈悲心,以除去我們的瞋恚心,「對人以和」──對同事、同輩、同年齡者心存和氣,以除去我們的粗暴心,「對事以真」──對一切的事情心存真誠的心,以除去我們虛偽的心。如此在工作職場上一定能廣結人緣,事事順遂。

  二、要提升、淨化心靈,契悟這一念心: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契悟這一念心,所謂「不識本心,學佛無益」,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葉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與拈花的心,彼此平等,無二無別。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到能看的這念心是本具的。看星星的這個心,人人都有,能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悟到這個道理,就是「頓悟自心」。

  這念心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這念心真空中具有妙有。若沒有契悟到這念心,修行種種法門,都只是福報,仍是生滅法。但若能悟到這念心,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未來、現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常知,此即無上菩提,十方諸佛所傳的心印。

  悟到此心,即是悟理,但還要透過事上種種磨鍊,方能真正安住此心,站得住,站得長,時時刻刻與清淨心、無為心、能作主的心相應,此即「頓悟此心,直了成佛」的究竟法門。

  眾生的心因為產生了執著及種種煩惱,所以心有了障礙,就如天上的太陽被烏雲遮住一樣。要如何契悟這念心?一般人要由戒、定、慧三無漏學開始,所謂「一切清淨慧,皆由禪定生」,佛法所講的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識與聰明才智,而是指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作得了主,站得住,站得長,此種清淨的智慧要透過禪定而生,禪定的目的是使我們的心定、心清淨,心愈清淨,本具的智慧自然而然就會彰顯出來,不過要讓心清淨,首先還是要從持戒開始。

  從無始劫來,我們不斷沉淪在起惑、造業、感召苦的果報此一循環當中,「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口氣不來,就要隨業流轉,輪迴六道。我們身體有成即有壞,不過,這個覺性無始無終,從過去到現在,不隨著分段生死而斷滅,若能透過檢討反省、慚愧懺悔,將八識田中的染污業障清乾淨,將惑、業、苦的因果循環打斷,才能了脫生死輪迴之苦。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大善知識難遇今已遇,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了解世間無常的道理,就要趁有生之年,身體還健康的時候,趕快精進學佛,學習佛的身、口、意;學佛的身──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學佛的口──積極地傳揚佛法,普度眾生,取代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學佛的意──恆常在定境、智慧、平靜、空性、覺性當中,沒有煩惱。正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所以每個人都做得到,為此更要發大願,無願有行動,事倍功半,有願無行動,只是夢想,無大功用,以願導行,以行滿願,才是修行學佛者應有的認知。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