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义 文/普宏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化 |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此生每个人都扮演某一个角色,而心即是自己的导演,一个人起什么心念,就和什么法界相应,一般人总是心随境转,执迷不悟,就会一直在死胡同中打转,无法脱离,若遇善知识劝导,以佛法指点迷津,才能脱离苦海,离苦得乐。 学佛之前的人生观较悲观,有时会想自己为何而来?年过四十余岁,不禁反问自己:人生就仅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满足自己种种欲望而存在吗?自皈依 上惟下觉大和尚后开始接触佛法,透过普宏精舍历任住持法师的谆谆教导,修福报、修禅定,在不断薰修下,渐渐有了较正确的知见,知道世间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人一口气不来时,只能随业流转趣生六道中;知道三世因缘果报的道理;知道缘起性空及人人本具佛性的道理。从师父的开示中,了解到诸佛菩萨的悲智愿行,作为学习及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和尚常开示:这念心要保持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作得了主,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在初次打禅七后心中更有「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的感受。打禅七回来,心里面一直想着要如何将佛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呢?经过不断的听经闻法薰修和阅读大和尚的开示,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要有敬业乐群的工作态度: 身为上班族,平常上班时应正心思念所从事的工作,对国家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帮助,以修正我们过去认为上班只是为了赚钱温饱的观念。当了解到此份工作是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与同事相处时心胸会更宽广,不会计较工作分配不均,因为将工作做好,让产品品质提升,日后交到消费者的手上,即不会引起抱怨、烦恼,这就是在广结善缘,否则事后补救,往往耗费的时间、物力更大。 事情做完就要放下,前念之喜怒哀乐,不要影响到后念,平常就要时时提起觉性,觉察、觉照,检讨反省。人往往不愿意承认错误,因此会编造一篓筐的理由来圆错,学佛之后,懂得遭遇境界应先从检讨反省自己开始,即所谓「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更要做到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遇逆境,则思「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平常要落实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长官、长辈、长者心存恭敬心,以除去我慢的习气,「对下以慈」──对子女、晚辈、年幼者心存慈悲心,以除去我们的瞠恚心,「对人以和」──对同事、同辈、同年龄者心存和气,以除去我们的粗暴心,「对事以真」──对一切的事情心存真诚的心,以除去我们虚伪的心。如此在工作职场上一定能广结人缘,事事顺遂。 二、要提升、净化心灵,契悟这一念心: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契悟这一念心,所谓「不识本心,学佛无益」,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到能看的这念心是本具的。看星星的这个心,人人都有,能看这个心,就是菩提心,悟到这个道理,就是「顿悟自心」。 这念心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这念心真空中具有妙有。若没有契悟到这念心,修行种种法门,都只是福报,仍是生灭法。但若能悟到这念心,当下这念心不想过去、未来、现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常知,此即无上菩提,十方诸佛所传的心印。 悟到此心,即是悟理,但还要透过事上种种磨链,方能真正安住此心,站得住,站得长,时时刻刻与清净心、无为心、能作主的心相应,此即「顿悟此心,直了成佛」的究竟法门。 众生的心因为产生了执着及种种烦恼,所以心有了障碍,就如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一样。要如何契悟这念心?一般人要由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所谓「一切清净慧,皆由禅定生」,佛法所讲的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与聪明才智,而是指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作得了主,站得住,站得长,此种清净的智慧要透过禅定而生,禅定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心定、心清净,心愈清净,本具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彰显出来,不过要让心清净,首先还是要从持戒开始。 从无始劫来,我们不断沉沦在起惑、造业、感召苦的果报此一循环当中,「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口气不来,就要随业流转,轮回六道。我们身体有成即有坏,不过,这个觉性无始无终,从过去到现在,不随着分段生死而断灭,若能透过检讨反省、惭愧忏悔,将八识田中的染污业障清干净,将惑、业、苦的因果循环打断,才能了脱生死轮回之苦。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大善知识难遇今已遇,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了解世间无常的道理,就要趁有生之年,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赶快精进学佛,学习佛的身、口、意;学佛的身──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威仪。学佛的口──积极地传扬佛法,普度众生,取代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学佛的意──恒常在定境、智慧、平静、空性、觉性当中,没有烦恼。正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所以每个人都做得到,为此更要发大愿,无愿有行动,事倍功半,有愿无行动,只是梦想,无大功用,以愿导行,以行满愿,才是修行学佛者应有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