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禪寺慶祝三○四○年佛誕浴佛法會 |
||||||||||||||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三千多年前,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成佛度眾生,經歷累劫精勤修行,菩薩道就要功行圓滿;最後一世生於兜率天上,為天人開演法要,名為「護明菩薩」。菩薩於天界觀察因緣成熟,即降生於娑婆世界,將於此世間成就佛果,廣度眾生。所以當佛陀以太子的身分降生時,天人皆歡喜慶讚,天鼓齊鳴,天女散花,九龍吐水,灌沐太子金身,表達對世尊最虔敬的恭敬與供養,慶祝佛陀降生於世,此即浴佛法會之由來。本寺為慶祝三○四○年佛誕,特於五月十八日舉辦盛大隆重的浴佛法會,三寶弟子齊聚中台,除了以歡欣鼓舞之心慶讚佛誕,共沐佛恩,亦以此理落實修行,外潔塵垢,內淨自心,自利利他,共證佛果。 浴佛金身 慶讚佛恩
一早,一萬三千多名來自全省各精舍的護法善信及社會賢達陸續雲集中台,參與盛會。在眾人多日來的齊心努力下,大雄寶殿、四天王殿、般若講堂、菩提講堂、五觀堂等壇區,以及外圍的圓明殿、鹿野園、華林園、博物館等多處定點共布置了六十五座花團錦簇的浴佛亭,供與會大眾及來山遊客浴佛,烘托出佳節的歡欣氣氛。 上午十時,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親臨大雄寶殿主持浴佛大典。《佛說灌洗佛形像經》中載︰「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在悠揚和合的浴佛偈讚中,大眾在 導師的帶領下,心懷感恩,一念真誠,以香湯灌沐太子佛像金身,祈願以佛陀的智慧法水,外滌一切塵,內除一切垢,植下無量福慧功德,並回向法界有情遠離熱惱,同證如來淨法身,會場滿溢著歡欣、法喜的氛圍。 外滌身塵 內除心垢
導師進一步開示浴佛節的意義,浴佛就是「內淨其心,外淨其境」,藉由灌沐外在的佛像來反照本具佛性。佛言:「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雖然人人本具佛性,但因沒有覺悟,所以還在迷中,充滿了煩惱、愚癡、邪見與執著,也就是三大垃圾──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過程中,若沒有心靈的平台,遭遇種種困難、折磨時,就會悲傷、沮喪,甚至尋求短見。若能覺悟,經常反省、檢討、改進,內心就能達到定、淨、明的境界,超越時間與空間,無住生心,就能悟道。道,就是聽法的這念心。經云:「修德有功,性德方顯。」父母給予我們色身,三寶則賜予我們法身慧命,要藉由誦經持咒、參禪打坐等種種善法,並不斷地反省檢討,這念清淨心才會現前。 佛陀告訴我們,這念心是本具的,因為是本具,不生不滅,所以每個人的法身慧命是無窮盡的,具足一切智慧、功德。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談經說法四十九年,目的就在讓每個人認識自己本具的佛性、覺性。人間有八苦、天上有五衰,任何地方都有生、有死,所以,要體證不生不滅的菩提心,就要去除三惑,修行是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不論出家或在家,都是從這個方向來努力。所謂「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煩惱如金在礦,藉由種種善法修持,披沙煉金,菩提心即能現前。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每個人都有一座寶山,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充滿了智慧與功德,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有了這個信心,就能「入道」。入道即是「悟道」,悟道後還要「養道」,養道成功即是「成道」。諸佛有兩種法身,一是功德法身,修一切善法,無善不修,由修善積福而成就;二是清淨法身,保持這念覺性時時存在,將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漏盡,依此修行即得成就。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上,才能上報佛恩,下濟三塗。最後, 導師勉勵大眾,學佛要學習佛陀的身口意,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言為己言,以佛行為己行,本著「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願行,將佛的言行實踐於生活中,才是慶祝佛誕的真正目的。 中午十二時三十分,舉行皈依大典。當天有近二千六百人齊聚五樓大禪堂,共發菩提心,皈依 導師座下。會中, 導師開示皈依的意義與功德,並且教導大眾懺悔罪愆,發四弘誓願,生起斷惡修善、利他之心。在此佛誕之日,正式成為三寶弟子,步上修行解脫之路,意義更顯殊勝。 《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浴佛,除了以虔誠心、恭敬心來敬慎從事,更進一步就是要藉此反觀自心,學佛之身、學佛之口、學佛之意,如此滌濾身心,事理一如,進一步落實利他自利之菩薩願行,必能徹見心源,淨土處處,光明遍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