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殿

  一德一心萬載叢林資保障
  群策群力千秋梵剎仗屏藩



  在大雄寶殿右側脅侍殿中,關公的塑像以正氣磅礡之姿端坐於殿堂中,關公是民間家喻戶曉的英雄豪傑,也是佛法當中的護法神──伽藍菩薩。
  
  這尊伽藍菩薩聖像,是用印度紅花崗雕製而成。一般雕塑關公之像,多以一手執關刀,一手拿春秋,象徵菩薩文韜武略,智勇雙全。而位於中台禪寺伽藍殿的菩薩塑像手拈鬍鬚,身穿文袍,顯露於文袍外的右足則以武袍方式雕琢,顯示外著文袍內藏武袍,以衣著來代表關公的文武雙全的意涵。

  關公成為佛教護法伽藍神,是在唐朝以後,《佛祖統紀》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十二月,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到荊州,欲建精舍於玉泉山,一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風雨怒號,妖怪倏變,只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大師。大師面無懼色,並斥之為死生輪迴、貪貴戀福,言畢,妖象俱變,是夜,雲開月朗,關羽現身,經大師教化後,關帝乃向智者大師求授五戒,正式成為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中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

  伽藍殿殿堂四壁,以晶雕玻璃壁畫為飾,以寫意山脈貫穿全圖,以文圖表達佛法自西域傳入中國的路遙艱辛。在聖像後方牆面有書法家劉太浩所寫的《四十二章經》全文;左面為「白馬寺」圖和攝摩騰、竺法蘭尊者的聖像,及伽藍菩薩讚,訴說著佛法從西天至東土的意義:在東漢時,明帝夜夢金人,便派人西天取經,迎請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因以白馬馱經來到東土,並且建寺譯經,宏揚佛法,遂將中國第一古剎立名為白馬寺。《四十二章經》乃由兩位尊者共同於白馬寺譯出,是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經。而《伽藍讚》乃是僧眾每日晚課所要唱誦的讚子,藉由稱揚伽藍菩薩護法、護教之殊勝功德,警醒內心受持佛法、續佛慧命的重任。

  牆面的晶雕玻璃上並刻畫「中台禪寺建築」,文中表達「伽藍的意義」:「建苦海之舟航,為信根之枝幹」。伽藍即是寺院,藉由寺院,可接引初機修善斷惡,從迷苦憂惱中覺醒,明白如何清淨身心,進而推己及人,使社會更為安寧。而現代建築的伽藍──中台禪寺,便肩負著佛法傳承的使命,弘揚佛陀三千年來脈脈相傳的正知正見,期以導正人心,使大眾從晦暗與悲惱中,轉為光明與慈悲,達到普化群品、淨化人心的願景。
關公曾經是一位忠義兩全、誓死如歸、豪氣干雲的大將軍,最後為人所害,因執著深切,死後未得解脫,幸遇禪師開示,當下反觀,體悟心性,千百年來,含恨未解之冤,頓時冰銷雲散。即發願擁護佛法,鎮伏魔軍,當下即成護法菩薩,為中國佛教中的伽藍神。
  
殿內左面的晶雕玻璃上恭刻白馬寺和攝摩騰、竺法蘭尊者的聖像,說明中國第一座佛寺及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至中國的因緣。
 
殿內左面的晶雕玻璃上依《佛祖道影線刻圖》所恭刻的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聖像。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