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行程

 

报到

10:00~13:00 报到
14:00 基本行仪
16:00 洒净/起七
17:00 起七茶会
20:00 起香
21:00 晚课
22:30 安板

第一日(八关斋戒)

04:15 起板
05:00 第一支香(早课)
06:00 早斋
06:30 养息
08:00 正授八关斋戒
09:00 赵州茶
09:30 第二支香
10:30 上大供
11:00 午斋
12:00 养息
14:00 讲戒
16:00 第三支香
17:00 第四支香
17:40 养息
20:00 讲戒
21:00 第五支香(晚课)
22:30 安板

第二日至第六日

04:15 起板
05:00 第一支香(早课)
06:00 早斋
06:30 养息
08:00 第二支香
09:00 赵州茶
09:30 第三支香
10:30 第四支香
11:30 午斋
12:00 养息
14:00 第五支香
15:00 第六支香
16:00 第七支香
17:00 第八支香
17:40 药石
20:00 第九支香
21:00 第十支香(晚课)
22:30 安板

第七日

04:15 起板
05:00 第一支香(早课)
06:00 早斋
06:30 养息
08:00 第二支香
09:00 第三支香
10:00 第四支香
11:00 解七
11:30 解七茶会/午斋
14:00 骑牛归家

备注: 受持八关斋戒者当晚勿用药石。




禅七心旅

 

  佛法中,每一场法事都有其一定的程序和内容,而每一程序都具有它的道理和缘由。禅七的目的就是要契悟自心,显现本具智慧,所以禅七中所安排的每一程序、内容,都是为使参禅者能够有所契悟。大众若能了解各中内涵,生活中无一不是佛法,无一不是我们开悟的因缘。禅七心旅,就带大众来了解禅七中各项行程的意义,和如何帮助参禅者契悟自心。

洒净

  在佛法中,每一场法事的开始,都会有“洒净”的仪式。主七和尚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持净水瓶,带领打七的大众一起诵大悲神咒,绕行禅堂,其目的在清净殿堂,也藉由这个仪式来提醒禅七学员,万缘放下,清净自己的心灵。

起七

在洒净之后,紧接着起七,主七和尚视不同的因缘对象,诵出应机的起七法语,例如:

打七参禅非等闲  满室春风宝光现
大众共行无生法  参透三关玄又玄
禅七弘扬真佛法  普度群机开佛眼
诸位知识,即今起七一事,最后一句又怎么说法?
三月阳春好参禅  十方古今一念圆

此目的在提示学员,七天当中,通身放下,安住身心,精进用功。主七和尚最后以香板点地三声“叩、叩叩”接着云:“起──!”,即代表此次禅七正式开始。

起七茶会

“谁在喝茶?”“喝茶的是谁?”在每一次的茶会中,主七和尚请大家喝赵州茶时都会问这二句话。赵州茶会,起源于禅门中赵州老人,只要有学人来请示佛法,赵州老人必定请他“吃茶去!”而主七和尚在禅七的一开始,也藉着喝茶的方便接引学人,让学人体悟“吃茶的是谁?”

在中台禅寺的禅堂中,有一句上联:“禅本平常,吃饼吃茶扬古道”,若在喝茶的当下,能体悟到喝茶的这念心,就是真正的弘扬古道。行住坐卧都不离当下这念心,喝茶也是它、吃饼也是它,直下承担便是。

早课

早课是每天二时功课之一,在天未破晓之际,板声响起,唤醒睡梦中修行人的觉性,钟鼓声中催促着行者上殿,即是一天精进用功的开始。

平时外境纷扰,心念难以收摄,所以在晨朝万境未动、心灵较清明之时,与大众一起共修,礼拜、唱诵、持咒、赞佛、发愿,并将功德回向护法龙天及一切众生,不但能清净身、口、意三业,同时也是利益众生的菩萨行门。

早午斋过堂

“过堂”是僧众上斋堂用餐之意。

寺院中,吃饭也是修行中一门重要的功课。早午斋时,由维那法师带领大众齐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号,从禅堂排班,一一进入斋堂,就座完毕,唱诵“供养偈”,供养十方诸佛及法界一切众生后,才开始用齌。

过堂用斋有一定的规矩,例如:添加饭菜统一由行堂负责,碗筷摆放在固定的位置,食用时不得轻易出声作响,以保持斋堂的肃静,再者,面对一切饮食,食存五观,心中不贪求,保持一个感恩的心,更不忘提醒自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

坐香

香,在中国古代丛林道场,是用来计算时间长短的一个方式,也是测量坐禅时间的一个依准。香,同时也代表精进,勉励修行要像香烟一样,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因此在禅宗道场中,静坐又称为坐香。

禅七期间,每日共静坐十支香,每次坐香四十分钟,若坐的时间较长,则称为坐长香。主七和尚也常于坐香中,为大众开示参禅的法门及用功的方式。学人来到禅堂,万缘放下,精进坐香,返心参究,希望能克期取证,彻见本来面目。

行香

在每一支坐香结束后,都会有十至十五分钟的行香。首先,打七者下坐,绕着禅堂周围,一圈一圈慢慢地走,双手左甩右摆。然后监香法师开始“催香”──以香板击地“叩、叩叩!”表示要加快脚步,越走越快。有时也称为跑香。

藉由行香,在事上能活动筋骨,因为久坐下来,可能身体会有酸、麻、痛及血气不顺的现象;理上来说,更藉此来契悟这念心。行香也是在用功,从慢到快,去觉察当下这念心不因动作的快慢而有快慢,本来就是如如不动。

最后,站板一打,猛然停住脚步,刹那间,由动而完全静止,禅堂一片寂静,学人在这个时候,体悟当下这念心原来无动、静二相,本来就是寂照一如、了了常知,有人因此而豁然开悟。所以,行香对修行也是很重要,了解行香的意义后,于动静闲忙中,无一不是开悟的契机。

八关斋戒

近年来主七和尚慈悲,在中台的禅七中,特别为打七者正授八关斋戒,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藉此受戒的殊胜功德,让打七者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为禅七开悟更增上缘。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方便,受戒者须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在僧团中学习出家生活。“八”是数目,“关”是关闭,“斋”是过午不食。八关斋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华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前七项为戒,后一项不非时食也就是过午不食,是为斋。

受此八条戒法能关闭恶道之门,不但能种下出世的因,也是通往菩提涅槃解脱之道,即是八关斋戒的意义。

药石

“药石”就是晚餐。佛制定出家众过午不食,但由于时代背景及各人身体需求的不同,因此开这一个方便,提供大众用晚餐,目的是在身安则道隆。因此晚餐就如同疗病的药饵与砭石,能治饥渴之病,所以称为“药石”。

相传,古代丛林的出家众,到了晚餐时间,会用一块温热的石头放在腹部,以保持身体的热量,因此在寺院中,只要过了中午以后,所用的一切饮食,就称为“药石”。

莲池大师曾说:“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逸食。”此一段话说明了大众用药石的时候,必须心存警惕,且要怀有惭愧和慈悲的心。

晚课

晚课是寺院中每天固定的功课,也是二时功课之一。晚课包括唱诵、静坐、礼佛等,目的是把一天当中的身、口、意三业,做一个总反省检讨,并将一日修行的功德,总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悉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共成佛道。虽然在禅七中,万缘放下,但藉由晚课返照自心,及大众和合共修的力量,能提升自己甚至达到开悟的境界,所谓“大众薰修悉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所以在禅七当中晚课也是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

小参

“参”就是参究,参究心性在那里。禅门中二六时中,都是在心地上参究,所以早课称为早参,晚课称为晚参,上堂说法称为大参,其余时间则称为小参。在禅七中,主七和尚或小参的谘询法师,在坐香的其余时间,为打七人员随机开示或印证其契悟的境界,则称为小参。

在禅七中,设有小参的谘询时间,打七者可针对禅修中的各种问题或打坐的境界,向法师询问。另外禅七的第五天,安排全部的学员分组小参,由主七和尚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作回答,同时鼓励学员把握最后两天契悟自心的因缘。

解七

在禅七,第七天圆满日的最后一支香中,当主七和尚说: 诸位知识,即今解七一事,最后一句又怎么说法?

济济多士来参禅 彻骨入髓透心玄
总望大彻又大悟 原来台北在台湾
解──
“叩!叩叩!”(香板击地声)

随着主七和尚以香板击地的声音,代表禅七正式结束,而在聆听解七法语的同时,大众也藉此把握能契悟自心的机缘。 解七有两种意义:一方面是代表禅七功德圆满,法会的结束;另一方面则是要学人反观自己在这七天中,是否有契悟到这念不可思、不可议的心性。

解七茶会

七天的禅修过后,学员最热烈期待的就是解七茶会。茶会中主七和尚请大众举杯喝茶,再一次问大众:“是否悟到喝茶的是谁?”若是悟到了,喝的就是赵州茶,若未能契悟,喝的就是普通的乌龙、香片……等等。

在末法时代里,能够聆听到大和尚慈悲开示法要,学员们无不怀着感恩的心,同时更是觉得稀有难得。经过七天的用功,大众纷纷踊跃地上台将禅修的体悟,布施与大众分享,共结法缘;并且发愿要将佛法带回生活中,带领更多的有缘人亲近中台山,一起修行学佛,护持正法,做一个真正的佛门弟子。

主七和尚也在法会即将圆满之际,再一次慈悲提示大众:愿大众步出禅堂后,回到个人的工作岗位,要能提得起,克忠职守,更要在日用中去体会、落实,则时时都是禅七,处处都都是禅堂。一场感恩的解七茶会,就在大众依依不舍的气氛中,功德圆满。





法喜充满

 

   放下世间的尘劳羁绊,来到中台,眼前一片青山环绕,白云流水,内心顿感一股清凉与宁静。进入禅堂,盘起双腿,初初打七时,最难忍受的就是腿痛,然而七天下来,聆听老和尚开示的法语,从中获得的体悟却成为个人生命历程中重大的转捩点。禅并非只是空谈,而是贵在实修实证,七天的亲身体会,学员们个个法喜充满,开悟者更是不乏其人,证明了老和尚所言:“心性本具,人皆可顿,当下即是,个个成佛。”


生活点滴





骑牛归家

 

  禅七活动行程中,最末一项是“骑牛归家”,牛是一种譬喻,譬喻我们的心像牛一样,看到路边有好吃的,如稻、麦或蔬菜,不论田地的主人是谁,随口就吃。所以牧牛人就要时时看守它,不让它损人庄稼。

  我们的心也像牛一样,有牛脾气,眼睛看到美色就起贪着,心生占有。听到别人毁谤自己,就起瞋心。始终,这念心对喜欢的就汲汲追求,讨厌的就急欲遣除,因此在生活中产生很多是非烦恼。

  禅七就是利用七天的静坐用功,把我们喜欢攀缘的心收回来,增强自己的觉性,也就是警觉心。看到好的境界,马上警觉,告诉自己不可贪着,一下就把起贪爱这念心收回来。听到他人的毁谤声,警觉自己起了瞋心,知道心中这条牛在起无明,赶快把心收回来,能忍就是安,否则就会招致无谓的困扰。打坐时,如果忽然起了妄想或是瞌睡,就赶快提起觉性,不要继续打瞌睡、妄想,将心安住在本具的这念定慧心上。

  在七天当中摒除外缘,专心牧牛,藉着静坐内省的功夫,把狂野的心收回来,加以调伏、锻炼,去芜存菁,最后本有觉性的智光显现,定慧一如,就能不为外物所左右,成为处处作主、自在无碍的人。时时保持清楚、明白、能作主的心,成为真正的牧牛人,把牛牧得温顺,要东要西任随主人之意,不再被牛牵着团团转,这样就能够驾驭自如的骑牛归家了。

  禅宗里“十牛图”,用牧牛的十个阶段,来譬喻修心的过程。经典上也有记载,佛陀曾对牧牛人开示牧牛的方法,就是藉由事上的牧牛,以开示如何断恶修善、成就善根福德的修行方法。所以佛陀是位最佳的牧牛者,而众生就如一群顽牛,需要大智慧的牧牛者来看护与引导。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