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钹

平胸铪子

  在佛教法会中所使用的“铪子”,源自古时的“铜钹”,今通称为“铙钹”。铜钹由天竺传至中国,南北朝时期在民间即已盛行。铪子由两枚圆铜片所制成,铜片中心的凸起处穿有一孔,孔中并系以布条。使用时,两手各执一片,相互敲击成声;若是持而不击,则将两片合拢,双手捧持平胸,因此称为“平胸铪子”。

  击铪子时,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铪边与下铪边相差数分,上铪击下铪;击后,上铪立即上提少分,使两铜片振动的余音藉此微小空隙鸣响,发出由强渐弱、清脆又和谐的碰击声。

  初学习打铪子时,双手难免不听使唤,无法掌握力道,此时我是我,铪子是铪子,声音时大时小,彼此互不相融!用力过度,则震耳欲聋,往往因控制不当而使声音像盖锅盖般,“嗑”得一声即闷住了余音;若使出的力道稍弱,则铜片振动幅度小、频率不足,亦无法表现出音声的庄严。打铪子最难之处在于拿捏上下铪之间的距离,于敲击后,须立即将上铪提起少分,此为重要诀窍;距离适中,方能使铪子的余音缭绕不绝。

在微小空间里创造妙音

  透过不断地练习,对于铪子的特性愈能够掌握,假如敲打者能施展平稳的力道,铪子即成了手的延伸,乃至能随心念而运用自如。此时,两片铪缘的空隙间,自然发出清脆悠扬的音声。从铪子所呈现的音声,也能感受敲打者的心念,若心中有着慈心、愿力,所敲出的声响不仅能摄受大众,更能增添法会的和谐与庄严。

  一切法门,不离当下的心念。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心念的妙用可以显现于任何角落,而无量的佛法义理,又何尝不是从这隐微之处所透露!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