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之本怀,救拔众生离苦得乐。观世音即观听世间音声之意,如《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所说:“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知,“观世音”实乃菩萨度化众生的大悲愿心。又《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记载: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上修行,即是修耳根圆通法门,藉由专注一心听闻外在的音声,而返闻内在的闻性,进而契悟自性成无上道。由于修行的功德力,故能遍闻世间一切有情的音声。只要众生有难,虔诚一心称观世音圣号,菩萨便即时寻声救苦,解热除恼。由此因缘,故称“观世音”菩萨。
昔唐朝玄奘大师,横度大沙漠至印度取经时,一次,饮水用尽,历经多日滴水未沾,口干舌燥,举身如焚,人马皆奄奄一息地倒卧沙漠之中。此时,大师乃一心系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心中默祷:弟子,此行不为个人名利,但为求无上大法,加惠众生。素仰菩萨慈悲,寻声救苦,弟子现在的危难,期望菩萨能慈悲救拔。
在沙漠中,大师不断地祈祷着,到了晚上,忽然吹起一阵凉风,身心无比舒畅,疲惫的身躯在不知不觉中,就蒙眬入睡了。此时,忽见一身高数丈的护法神,手执戟,身着盔甲,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提起精神赶路,还卧倒在沙土中?”大师被突来的声音惊醒,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南柯一梦。大师于是急忙起身,继续赶路,大约走了十里路左右,马儿突然不受控制,向前狂奔数里路,眼前出现方圆数亩的青草地及一池清水,仔细端详茂密如茵的青草,叶嫩如洗,像似新生。大师心想,应是自己至诚的祈祷,感得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护,特为化现。
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悲愿,诚不可思议。
马郎妇观音
观世音菩萨千百亿化身,如佛经所载: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形象千变万化,诉说不尽。例如中国隋唐时代及日本的观音相,就多蓄胡须,现男子身相。而今流传民间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则都现女相,以其柔和爱语的母性特质,代表菩萨悯念众生的慈悲心肠。
《佛祖统纪》记载,唐朝宪宗时,陕西一带人民,善于骑射,未曾听闻三宝之名,观世音菩萨即化现为马郎之妇,以度化当地之居民,故称“马郎妇”。
相传,有一天,纯朴宁静的渔村,出现了一位卖鱼姑娘。手里挽着一个鱼篮,篮里放着几条活鱼,沿街叫卖。“卖鱼啊!卖鱼啊!”轻柔的叫卖声,及秀丽端庄的容貌,吸引着一大群围观的人,纷纷一拥而上,争相买鱼。可是,姑娘却说:“鱼是卖给人放生用的,不是买来吃的。”大家听了,都哄然大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渔村,都知道这个特别的卖鱼姑娘。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渔村里一些单身的年轻人,对姑娘起了爱慕之情,每个人都向她提亲。姑娘说:“我只有一个人,如何能嫁给你们这么多人呢?不如这样吧,我教你们诵《普门品》,有谁能一夜之间把它背熟,我就答应嫁给他。”于是,大家兴高采烈的,一字一句的跟着念。到了天亮,能背诵的,居然有二十余人。
姑娘说:“一女只能配一夫,所以,今天我改教大家诵《金刚经》,同样地,有谁能在一夜间背熟的,我就嫁给他。”结果能背诵的,仍然有十数人;于是,姑娘又教众人诵《法华经》七卷,约定三日之内,若有人能背熟的,一定嫁给他为妻。三日期限到了,只有一位年轻人,大家都叫他“马郎”能背诵。于是,马郎满心欢喜,张灯结彩的把姑娘迎娶入门。
正在欣喜之际,不料刚娶进门的娇妻,突然死了,身体很快就腐烂了,伤心的马郎只好舍不得的把爱妻埋葬了。
过了数日,一位身着紫色袈裟的老和尚,来到马郎的家,告诉伤心的马郎说:“你不要悲伤了,那位卖鱼的姑娘,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特别化现来此度化你们的。若不相信,何不撬开坟墓看看。”说完,人就凌空而去。马郎听完,心中半信半疑,马上找人撬开棺一看,心中大惊,爱妻的尸体早也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副闪亮的金锁,当下才恍然大悟。
由于以上的典故,陕西一带的人民都非常虔信佛法,而且自宋代以后,供奉马郎观音尤为盛行。因其,手提鱼篮,故世人又称之“鱼篮观音”。
蛤蜊观音
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常随众生的因缘而示现,其中蛤蜊观音,亦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菩萨感应事迹,因其端坐在蛤蜊中,所以名蛤蜊观音。
根据《佛祖统纪》记载,唐朝文宗皇帝,非常喜欢吃蛤蜊。一日,皇宫中的御厨,取来一颗又肥又大的蛤蜊,准备为皇帝烹煮时,任御厨怎么用力敲打,就是无法打开蛤蜊的壳,御厨见此异相,急忙禀报皇帝。文帝即设香案,焚香至诚祈祷,就在此时,蛤蜊的壳自动打开,里面赫然端坐一尊观世音菩萨圣像,文帝当场即恭敬礼拜,并立即召请当时的惟政禅师入宫请疑。惟政禅师告诉文帝:“经上记载,众生应以何身得度时,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此瑞相,即是菩萨为令陛下对佛法生信,慈悲所示现。”文帝听完,心生欢喜,并告诏天下的寺院立观音圣像供奉礼拜。
不肯去观音院
《华严经》中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所参访的补怛洛迦山(今南印度海岛)即是观世音菩萨行化的道场。
在中国,浙江省的普陀山,即相传是观世音菩萨化现之处。相传,唐宣宗年间,有一日本僧人法名慧锷。一日,到五台山参礼,见一尊观音菩萨妙相庄严,心想:若日本的同胞也能一睹菩萨圣像,进而礼拜供养,该是多么殊胜!于是便私自携走菩萨像,直奔下山。
回日本的途中,船经普陀山时,突然浪涛汹涌,海中生出一朵朵的铁莲花,阻隔了去路。慧锷见状,即在圣像前礼拜忏悔,顿时风平浪静,船驶近普陀山观音洞时,安然靠岸,不再前进。慧锷即上岸,在岛上建了一座寺院供奉观世音菩萨,岛上居民称此寺院为“不肯去观音院”,此即普陀山成为我国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之由来。
娑婆三圣、西方三圣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故知,观世音菩萨与此方世界众生特别有缘,也因如此,殿堂之中常见与地藏王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之左右胁侍,合称娑婆三圣。
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于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教化众生,合称为「西方三圣」。为了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观世音菩萨现手持金刚莲华的形象。《悲华经》记载,将来阿弥陀佛入涅盘以后,观世音菩萨将递补佛位,名为「一切光明功德王如来」,其所化之土名为「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比现在的极乐世界,更加殊妙庄严。此外阿弥陀佛亦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师」,如《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故一般认为观世音菩萨头顶所立的化佛,为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