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普现利有情
|
||
观音应现化千身 在〈普门品〉相关图像之外,尚有许多佛教经典与各类感应、传奇故事,推动观音菩萨像之创造与发展。如唐代华严思想盛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礼观音菩萨的故事,让画家妙创水月之体1;延州妇人(亦称马郎妇)的传奇故事,成为后世鱼篮观音、持经观音的由来2。五代吴越国王钱镠(852-932)、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夜梦白衣妇人的感应故事,分别于中国南、北方推动白衣观音造像与信仰3。 随着时间流转,感应、传奇故事中所描述的观音菩萨,由未知形貌的白衣人、白衣妇人,逐渐增添了相貌特征、个性、生平事迹,被赋予了「人设」,让菩萨慈悲应化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起来。时至明代,民间文学与庶民信仰蓬勃发展,观音菩萨像的种类也大为增加,或以既有之形象融会再造,或依据新出文本加入新的图像元素。并且对应〈普门品〉应化身之说,汇集三十三观音像4;或如邢慈静《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册》等,依据《楞严经》制成三十二观音像5。 检视明清「三十三观音像」图汇中,观音菩萨名称、形象及图侧附注文字,会发现不同于唐宋以前经卷画,将经文可视化之观音应化像,明清图汇搜整历代流传各类观音像加以融会重造,再比附于〈普门品〉救难、应化之内容。这样一来,观音菩萨的形象虽然看来更为丰富,却已难让观者直接联想到〈普门品〉相关经文。 例如,杨枝观音起源于东晋译《请观世音经》;持经观音、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皆依唐代延州妇人传说而创制,图汇中却将三像分别比附〈普门品〉所云声闻身、遇恶罗剎、妇女身之内容6;龙头观音名称应与石窟经变画、经卷画中,菩萨化作天龙八部、龙头人身的形象有关,明代将此像改为菩萨腾云驾雾坐于龙身上;圆光观音、泷见观音诸像,名称虽异,从岩台、自在坐姿图像元素来看,无疑演化自水月观音。 虽然单独阅览明清「三十三观音像」,难与〈普门品〉相关经文连系起来,然而若将这些观音菩萨像,与明清〈普门品〉经卷画之「菩萨本相」参照,却会发现诸多相似之处,从而找到与经文对应之线索。由此来看,或许可以体会当时制经像者尝试融会诸经义理,并增加图像变化性、戏剧性以吸引观者之用心。 应缘如响化群情
中台世界博物馆「大悲普现──馆藏观音造像特展」,「应缘如响化群情──应化观音」单元,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馆赠藏的白衣观音、鱼篮观音拓本,南海观音7、鳌头观音8等九尊观音菩萨像,藉由明清时期造型多变、或精致庄严或通俗亲切的观音造像艺术,介绍观音菩萨悲智双运,应机施化的故事。 从这些观音菩萨像,可以看到水月观音像创制后广受人们喜爱,由此像又衍伸出了观音诸相。馆藏观音菩萨坐像(图 一),菩萨斜倚岩台,左腿盘起,右腿斜立,为水月观音常见造型,不同的是,此观音菩萨呈女相,而非唐宋水月观音的大丈夫相。此外,菩萨身侧石柱上停着一只小鸟,口衔念珠倾身向下,十分灵动可爱,刻划随侍菩萨于南海修行的孝顺鹦鹉。此类造像被称为南海观音,造型即源自水月观音。 像中鹦鹉则与《鹦哥宝卷》、通俗文学《鹦哥孝义传》等故事有关,描述聪明通人语的孝顺鹦鹉历经劫难,最后随观音菩萨到南海修行。此故事可溯源至《杂宝藏经》中佛本生故事,记述佛过去生修菩萨行时,曾经是一只孝顺的鹦鹉。故事经历代改写,加入曲折情节并且融入观音信仰。如《善财龙女宝卷》中的情节:「菩萨站在鳌头之上,善财脚踏莲花,冉冉竟望紫竹林而来,又见白鹦鹉口衔念珠,从空飞来,迎接菩萨。」将口衔念珠的鹦鹉与观音菩萨连系起来9。
宝卷中「菩萨站在鳌头之上」的情节,还与鳌头观音有关。馆藏观音菩萨立像(图二),头戴风帽后沿披肩,着开襟袍服,赤足踏着海波中翻腾的摩竭鱼,亦称巨鳌鱼10,龙头鱼身、张开大口,像前还刻有一尊小小的跪姿人物像,面朝菩萨合掌虔祷。〈普门品〉偈云:「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11《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亦云,观音菩萨念诵真言时「大海江河一切泉池皆大涌沸,海中一切摩竭诸兽,皆大惊怖怪未曾有。」12可知此像象征观音菩萨降伏龙鱼诸鬼难,随着明清沿海渔业发展以及通俗文学渲染,这种观音菩萨像也更加常见。 观音菩萨慈悲的形象,随着〈普门品〉的传诵与相关图像创制流传,深植人心,而此大悲愿行之成就,实蕴含甚深智慧。《大智度论》说明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成就方便神通;《华严经》中观音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住于大悲行门,普现一切众生之前而行四摄法13。因此「大悲普现特展」,以《华严经》水月之境,罗列「应化观音」等观音诸相,介绍菩萨普门示现之慈悲,并以出口处的《心经》墙,点出菩萨行内蕴之般若智慧。静待每位走入展厅的「善财童子」,参学观音菩萨慈悲法门,觅得菩萨清凉自性之月,更能以般若无染之智,自在于世。愿如法供养,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全文完) 注释: |
||
单元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