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任运.观音.明如来
──中台世界博物馆「大悲普现」展前随笔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木雕分馆馆长 见排法师


  不知您是否曾在日常生活间,觉察过自己的念头里、话语中,「呼唤」过多少次观世音菩萨?您是否知道,这样的呼唤,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响亮了千年岁月?

  观世音菩萨,这位以「音声」为众生广开救脱通衢的菩萨,可谓是在佛教艺术史,甚至在人类社会史中,横亘了「十方三世」的最常见身影之一。观音信仰遍及于梵地、汉地、藏地,以及亚洲许多佛教流传的地区;相涉于观音菩萨的经典,更是能见于梵文、巴利文、藏文、汉文、韩文、日文等语种文字间。单就汉典而言,与观音相关的经典高达数十部之多,在历代文学领域中,也有不少以观音菩萨为叙事主角的作品。如此「普世皆知」的菩萨形象,始终陪伴在您我身边,过渡一畦畦烦恼泥沼。中台世界博物馆即将推出的「大悲普现」特展,便是希望您在「呼唤」观音的日常里,能与馆方观其像、念其愿,一同走进观音菩萨的世界。

观音的应世历程

  「观音」,这个众生呼唤千年的名字,从何而来?根据多方学者的研究与文献爬梳,「观音」最早以名号出现于后汉支曜翻译的《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在稍后的魏晋时期,陆续出现了西晋《放光般若经》的「现音声菩萨」、孙吴《维摩诘经》的「闚音菩萨」、曹魏《佛说无量寿经》的「观世音菩萨/大士」、西晋《正法华经》的「光世音菩萨」、北魏《法华经论》的「观世自在菩萨」、唐代《说无垢称经》的「观自在菩萨」⋯⋯等不同的翻译名号(田博尧,2010)。其中,「观世音菩萨」与「观自在菩萨」两种名号虽因源自不同梵文文本,而出现「观世」与「自在」两种看似不同的着重点,但也因同一时期《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楞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经典的翻译与流传,同样被世人所熟知,传诵至今。

  除了名号在文本及翻译上的差异外,人们也思考着,「观音菩萨」或「观自在菩萨」是从何时开始,以不同的形象应化于世?历来学者们提供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切入点:印度佛教艺术学者Bhattacharyya认为,印度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受到大众部《大事譬喻经》的教化影响,观音菩萨化身为济世度生的「薄伽梵」(Bhattacharyya,1958);东南亚佛教艺术学者Chutiwongs指出,于公元一世纪中期的秣菟罗地区所出现的观音菩萨像,多以顶戴头巾,手持甘露的形象示人,可视为目前印度所见最早的观音形象之一(Chutiwongs,2002);在日本学者后藤的研究中,提出早期人们对观音菩萨的认识,应是伴随着阿弥陀佛的净土信仰而来(后藤大用,1994);而历史学者李利安则引述《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的内容,认为世人对于观音菩萨的敬信,是从海难、鬼难等生活苦难而来,应在净土信仰之前(李利安,2003)。总此,尽管称号不同、信仰根源不同、各方形象不同,正也恰恰印证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等观音菩萨悲心任运、慈力应世的愿行。

随愿化现百千界

  「观音」,这个您我最为熟悉的菩萨身影,在汉传佛教艺术的研究中,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视甘肃炳灵寺石窟中,一尊题记建弘元年(420)、刊有「观世音菩萨」的泥塑立像,为汉地最早的「在地」观音形象(图1)。不过,在近期的研究中,也有学者透过图像、造像记,建议这尊炳灵寺169窟的观音菩萨像,应属于稍晚类型,而在当时中国北方的观音信仰,最迟应在公元470年前后正式迈入流传期(韦正2018,侯旭东2015)注1。总之,在汉传佛教艺术的脉络中,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观音菩萨的图像与形象,便随着经典流布、讲坛受业等因素,广泛出现在各个石窟、壁画、道场中。


1.炳灵寺169窟第6龛(《中国石窟• 永靖炳灵寺》图版 17)
2.持莲观音是早期观音菩萨造像中的常见样式之一。

  此次中台世界博物馆观音造像特展「大悲普现」中,馆方细细挑选了藏品中的各朝观音造像、画像与碑刻拓本,以「认识观音」、「观音诸相」两大单元,展出三十三件展件;一者为观众描绘出相对完整的观音图像演进形象,二者以量指喻着《法华经.普门品》当中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相应化身。

  走入特展,您会见到这尊东魏时期的汉白玉菩萨立像(图2),头顶宝冠,颈部佩戴有盘状璎珞,右手向上捧着莲苞,左手向下提着环形物,身着长裙,两侧帔帛自然垂下,双足立于覆莲台座上;此一形式,便是汉传佛教艺术中,观音菩萨的早期造像表现之一。同时,在不远处的一尊双观音菩萨立像(图3),同样也由汉白玉所雕造而成,特殊的双观音造像题材,是北齐(550-577)时期在古冀地区(约今河北)的观音菩萨造像典型。在双观音造像的题记中,记载了北齐天统五年(569)佛弟子「成」为天统皇帝、历代先亡与家人们造像,愿诸疾患早日痊愈的愿望;这也巧妙呼应着,前次(中台山月刊255期)介绍的东魏武定五年孙显祖在蜀敬造观世音像的题记中,造像主发愿造像回向家族往生者「托生西方」的愿想。如此「往生净土」、「蠲除病苦」的两大祈愿,正是历代观音菩萨造像的两大造像因缘,也是大地众生面对苦难时,对观音菩萨最为真切的诉说。


3.双观音造像据传自东魏开始出现,于北齐时期普遍流行了起来。
4.这幅以彩墨施画于绢料上的水月观音,构图具空间与时间感,用笔细腻、选色严谨,应是高丽当时宫廷画风的典型之一

  随着《法华经》不同版本的译出,经中〈普门品〉所记载的观音三十三相应化身,也陆续出现在观音造像的行列中;同时,于东晋及唐代所译《华严经》中〈入法界品〉的描述,也为观音菩萨造像增添了普陀山景象元素。图4中的这幅落款元至大元年(1308)水月观音坐像,便为我们展示了源于经文记载的图像形式之一。在这件绢本设色的水月观音像中,观音菩萨自在倚坐于岩石之上,右手边有个插着杨柳枝的瓶子,而在观音座前、画面左下角,还能看到一位向着菩萨礼敬请法的善财童子。由此可知,由这位高丽内廷从九品画师金祐文所绘制的「水月观音坐像」,生动表现出人们对〈普门品〉、〈入法界品〉中观音菩萨随方应化的景仰与礼敬。

见像反闻脱苦轮

  看展观像,更别忘体解「观音」也是一个满怀慈悲愿行的生命点拨。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所示,观音菩萨已于无量劫前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以其广大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而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观音菩萨在回答佛陀询问圆通法门时,说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不便是观音菩萨于「音声」之途,为众生发显、最为殊胜的苦难解脱法门?

  在观展的同时,见到一尊尊各朝各地的观音菩萨形象,以及一个个造像因缘之余,我辈还应忆念,于众生轮转的「惑业苦」洪流中,若能返照自心,依根解结,方能从苦难的本源开解缠缚,从而逆转因「起惑、造业、受苦」无尽堆叠所生的困厄与苦痛,明心见性,以致真实解脱。看展观像,任运一心,观音反闻,发明自性如来;如此方能体尝创办人「佛法艺术化」最为清凉的深愿法水。

注1: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晋代观音铜立像,尚带有浓厚的犍陀罗风格,虽传自陕西出土,但仍须就是否为商旅携入或为当地铸造,进行研究与论证。

参考书目
◆Bhattacharyya, B., 1958.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 Calcutta: Firma K.L. Mukhopadhyay.
◆Chutiwongs, N., 2002. 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East Asia.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and Aryan Books.
◆田博尧,2010。〈从观音菩萨的典范谈菩萨行〉,《法音宣流佛教学报》,第150-180页。
◆李玉珉,2000。〈中国观音的信仰与图像〉,《观音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第10-39页。
◆李利安,2003。「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的演变及其向中国的传播」,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侯旭东,2015。《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韦正,2018。〈炳灵寺169窟第6龛的年代问题──兼及有关佛经的形成和流传时间〉,《华林国际佛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第241-257页。
◆后藤大用,1994。《观世音菩萨本事》,台北:天华出版社。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