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中台世界博物館──探尋觀音諸相
慈悲中的善美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提供



  觀音菩薩是佛教當中最為人熟悉的菩薩之一,具有大慈悲心以及無我的般若智慧,能夠聞聲救苦,所救度者不分種族、貧富、性別,古今中外受到普遍地信仰。同時根據經典記載,觀音菩薩能因應祈願者的機緣,化身種種形象,於是歷代所造觀音菩薩像也千變萬化,蘊藏宗教意義,同時展現豐富的藝術面貌。

  中台世界博物館典藏諸多不同型態的觀音菩薩像,有石刻、木雕、金銅、碑拓、書畫等多樣材質,藉由紛然燦爛的造像藝術,引領參觀者探尋觀音諸相的故事,走進菩薩淑世度人的世界,遇見慈悲中的善美之境。祈願觀音菩薩「大悲普現」,蔓延世界的疫情早日消弭,一切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遇見普門品

  觀音菩薩以慈悲著稱,不僅在佛教中受到敬奉,也深深影響民俗信仰。「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指帶給眾生覺悟的快樂,為眾生拔除一切痛苦。

  《妙法蓮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將觀音菩薩慈悲願行,具體、生動地呈現給世人。通過無盡意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問答,先說觀音菩薩具有大悲心,能令眾生百千苦惱皆得解脫,接著說觀音菩薩能順應根機來度化眾生,使眾生覺悟而得到解脫快樂。

  「普門」意為周遍無礙,也有隨所應現的意思。菩薩處在各種境界中,都能應對圓融,沒有障礙,面對不同心性、智慧、能力,以及不同身分、性別、年齡的眾生,都能平等對待,給與對方所需。〈普門品〉中也列舉觀音菩薩隨眾生所需應身化現三十三種形象,從漏盡煩惱有所成就的聖人——佛、羅漢,到掌管天、人世界的梵王帝釋、帝王宰官,再到人們親近的長者、婦人、童男童女。

  經文中鮮活描述觀音菩薩的救苦與應化,也為藝術開啟了一扇窗,從依經文描繪觀音菩薩應化說法場景的敦煌莫高窟壁畫「普門品經變」,到融入靈驗故事、傳奇故事後產生之「觀音菩薩三十三像」,觀音菩薩像展現出豐富多變的藝術形象。

館藏普門品四方佛柱/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
館藏普門品四方佛柱/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

左圖:四面皆上方開龕,下刻經文。環柱刻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題為「佛說觀世音經」,反映〈普門品〉因為受到人們喜愛,成為單行本獨立流通,被稱為《觀世音經》的情況。

中圖:歷經千年風霜還可以看到經題「佛說觀世音經」。

右圖:柱身局部經文:「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

共創祥和的未來

  您知道觀音菩薩聞聲救苦,那您知道觀音菩薩如何做到自在無礙、隨緣度眾嗎?

  唐代玄奘大師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統攝《大般若經》精要,以極精簡的260字,說明菩薩體悟「般若智慧」,能渡煩惱之流,到達沒有掛礙、沒有恐怖的涅槃彼岸。通過「觀行」,就是養成覺察、覺照、反思的習慣,讓自己不受內外境界、情緒干擾,隨時以清楚的覺知,自在處世。《心經》的翻譯與流通,讓觀音菩薩自在之名隨之廣傳。

  《心經》文短意長,發人省思,其雋永從歷代多次翻譯可見一斑,歷經千年始終受眾廣大。希望博物館成為我們探索智慧、安定身心的寶庫。

  千年智慧並不遙遠,從慢下腳步反思開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中台世界博物館館藏觀音造像,帶您看古人雋永智慧與藝術的結合,期待共創一個祥和的未來。

右圖:館藏陳枚繪「觀音心經像」

陳枚,字載東,晚號枝窩頭陀,上海松江人。雍正四年(公元1726)供奉內廷,活躍於乾隆內府,與孫祜等同繪〈清明上河圖〉。作品著錄於《石渠寶笈》。此畫上書《心經》,下繪觀音菩薩,展現元代以降書法入畫的藝術趣味,也藉由圖像與經文的相襯相映,帶出觀音菩薩慈悲安定的精神。

中圖:館藏守澄等造陀羅尼經幢/遼統和二十三年(公元1005)

幢,也被稱為石柱、寶幢,在結構上包含幢座、幢身與幢頂,與佛塔建築相仿。唐代開始,人們建立起經幢,上刻陀羅尼咒祈求消災解難、增福延壽。這座建立於遼代的經幢,將《心經》併刻於幢身,更彰顯通過般若智慧度一切苦厄的祈願。

左圖:館藏守澄等造陀羅尼經幢 局部及碑刻拓本。


「大悲普現──館藏觀音造像特展」
即將於中台世界博物館本館舉辦,敬請期待。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