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莊嚴 虔敬供養 ──中台世界博物館專題講座暨館藏介紹 文/編輯部 |
|||||||||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於二◯二◯年元月三日開始舉辦「心之所向——館藏遼金佛教造像特展」,期間安排專題導覽、講座等教育活動,於二◯二一年元月九日舉辦的專題講座,邀請靜宜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簡老師主講「舍利莊嚴——遼金的舍利容器與涅槃信仰」。編輯部特別整理講座內容,並請中台世界博物館館長見諶法師講述館藏佛塔及舍利蓋罐,讓大眾了解舍利塔的形制流變與藝術表現,以及佛教藝術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簡老師首先針對舍利及舍利塔的由來,說明禮拜佛陀舍利塔就如同禮拜佛的真身之殊勝性;並以敦煌石窟北魏257窟《賢愚經》沙彌守戒公案壁畫、北周428窟及北魏254窟捨身飼虎公案壁畫中,皆有為亡者起塔供養為例,見證印度當時人們對塔的崇敬。簡老師並總結:印度的塔有兩種型態,一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屬於「墳塚」性質,如桑奇大塔;二為「支提」,內無舍利,即所謂「塔寺」,如阿姜塔石窟。
中國舍利塔的地宮形制,來自於中土瘞埋制度。簡老師以河北定縣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靜志寺塔為例,說明從北朝早期至隋與唐初,舍利放在石函內,瘞埋於塔基的夯土中,像墓葬形式,尚無起塔供養的概念。接著以甘肅大雲寺出土的金棺銀槨為例,說明到了武則天之後,出現舍利裝在迷你棺槨中,代表了舍利與棺槨元素的連結起點。從此以後,微型棺槨已成為唐代舍利容器的常見形制,而非此前所見的函盒容器;以法門寺地宮出土八重寶函為例,說明此後已完美地將舍利與塔的形象和墓葬做連結。此次特展中的館藏銀製舍利塔(圖一),中央主殿兩側立有中國式的樓閣式佛塔,佛塔下方向下開有銀製小型舍利函盒,亦是將舍利與塔的形象作結合,應是受到上述流變的影響。
金銅展廳展出之館藏清代「尊勝塔」(圖三),屬於藏傳佛教造塔形制中八大靈塔之一。《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記載,第七廣嚴城的靈塔,乃佛陀思念壽量,將入涅槃之處,即為尊勝塔的由來。此塔由下而上分別為四方形須彌座、覆缽、四方形平台及塔剎。塔剎兩側的飄帶裝飾,顯出佛塔的莊嚴,塔剎頂端覆蓮台上的日、月形象,則是藏傳佛教佛塔的特色。
《大般涅槃經》云:「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應禮敬諸佛塔廟。所以者何?為欲化度諸眾生故,亦令眾生於我身中起塔廟想,禮拜、供養。」佛塔象徵佛陀法身常在,見塔如見佛,禮塔如禮佛,表達對佛的虔敬,更提醒著行者向佛學習。 |
|||||||||
單元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