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庄严 虔敬供养 ──中台世界博物馆专题讲座暨馆藏介绍 文/编辑部 |
|||||||||
中台世界博物馆木雕分馆于二◯二◯年元月三日开始举办「心之所向——馆藏辽金佛教造像特展」,期间安排专题导览、讲座等教育活动,于二◯二一年元月九日举办的专题讲座,邀请静宜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简老师主讲「舍利庄严——辽金的舍利容器与涅槃信仰」。编辑部特别整理讲座内容,并请中台世界博物馆馆长见谌法师讲述馆藏佛塔及舍利盖罐,让大众了解舍利塔的形制流变与艺术表现,以及佛教艺术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简老师首先针对舍利及舍利塔的由来,说明礼拜佛陀舍利塔就如同礼拜佛的真身之殊胜性;并以敦煌石窟北魏257窟《贤愚经》沙弥守戒公案壁画、北周428窟及北魏254窟舍身饲虎公案壁画中,皆有为亡者起塔供养为例,见证印度当时人们对塔的崇敬。简老师并总结:印度的塔有两种型态,一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属于「坟冢」性质,如桑奇大塔;二为「支提」,内无舍利,即所谓「塔寺」,如阿姜塔石窟。
中国舍利塔的地宫形制,来自于中土瘗埋制度。简老师以河北定县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静志寺塔为例,说明从北朝早期至隋与唐初,舍利放在石函内,瘗埋于塔基的夯土中,像墓葬形式,尚无起塔供养的概念。接着以甘肃大云寺出土的金棺银椁为例,说明到了武则天之后,出现舍利装在迷你棺椁中,代表了舍利与棺椁元素的连结起点。从此以后,微型棺椁已成为唐代舍利容器的常见形制,而非此前所见的函盒容器;以法门寺地宫出土八重宝函为例,说明此后已完美地将舍利与塔的形象和墓葬做连结。此次特展中的馆藏银制舍利塔(图一),中央主殿两侧立有中国式的楼阁式佛塔,佛塔下方向下开有银制小型舍利函盒,亦是将舍利与塔的形象作结合,应是受到上述流变的影响。
金铜展厅展出之馆藏清代「尊胜塔」(图三),属于藏传佛教造塔形制中八大灵塔之一。《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记载,第七广严城的灵塔,乃佛陀思念寿量,将入涅槃之处,即为尊胜塔的由来。此塔由下而上分别为四方形须弥座、覆钵、四方形平台及塔刹。塔刹两侧的飘带装饰,显出佛塔的庄严,塔刹顶端覆莲台上的日、月形象,则是藏传佛教佛塔的特色。
《大般涅槃经》云:「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佛塔象征佛陀法身常在,见塔如见佛,礼塔如礼佛,表达对佛的虔敬,更提醒着行者向佛学习。 |
|||||||||
单元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