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光阴几何
──看懂文物中的计时密码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木雕分馆馆长 见排法师


  您知道人们在用阿拉伯数字计时之前,古人是如何记录他们的生命?欢迎来中台世界博物馆,看看文物中的计时方式。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有对曰:「数日间」、「饭食间」、「呼吸间」。每见于此,不免自问「命」的长度,应如何界定?这样一个带领学人打开返照与修持之门的提问,除了包含对「生命」的探索,更藏着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数日」长于「饭食」、「饭食」长于「呼吸」。

  您我在生活当中,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使用「时间」的度量与纪录,它充斥在语言表达、音乐节拍,甚至在人们的逻辑概念中。为了让世间的时间量度能够在同一个标准中前进,在现今社会中,「时间」被「量化」为一种标准单位;科学家借用了一个化学元素中,原子基态运动的辐射周期来标示「秒」这个基本时间单位,并以此单位量化出时间长短与先后顺序。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存在于每一个钟表当中的计时「密码」。

  那么,在「秒」之前,古人如何标记岁月与光阴?

干支纪年

  根据历史的记载,秦汉至元明清之间的时间标记,主要分为两大系统: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就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相互对应,建立起一个循环的标记系统,如「甲子年」、「乙丑年」,以此一一相对,共计六十对成一循环,所以自古便有以「一甲子」代称「六十年」的时间认知。到了现在,人们仍会在书画落款或在正式场合中,使用干支纪年;大家也都能轻松地查询到干支年与西元纪年的对照资料。此一「干支纪年」,在考古的运用中,不只纪「年」,更能向下使用在纪「月」、纪「日」中。有时候,仅以干支顺序与逻辑为基准,就能对一些文物年代进行判读与推算。

年号纪年

  此外,自从西汉武帝刘彻颁立「建元」年号起,开启了中国从西汉至今「中华民国」的年号纪年岁月;这直接提供了后世,在判断事件先后顺序的另一支时间系统。在这之前,我们也能看到如「僖公二十三年」的标注方式,也就是以帝王在位时间计算年份。在许多文物铭刻当中,年号纪年经常与干支纪年共用,如在中台世界博物馆「铭记写真」展厅〈北魏卢令媛墓志〉拓本中记载:「正光三年龙集壬寅夏四月壬戌朔十六日丁丑」(「龙集」二字等同「岁次」),就是非常典型的标记形式。其中,由于此类年号、干支并记的形式,往往加记朔日干支,在当时被视作日官的重要职志,因此我们可以在左传〈桓公十七年〉中,见到「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的描述。这样的严谨度,甚至在《古志石华‧卷二》中点出:「书朔书日,不嫌其重。」也就是在「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的状况下,不会因为朔字重书而避减。朔日干支作为当月起点的记号,也成就了后人在推算、考证时的验算工具。

中台世界博物馆「铭记写真」展厅所展之〈北魏卢令媛墓志〉拓本局部

既生霸 既死霸

  那么,在年号与干支之前,古人又是如何记录时间?翻看中国传统历法的使用轨迹,在历代数十种历法的起始之初,华夏祖先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经验中,融入月亮朔望、星辰相位的呼应节奏,开启了以生活中「祀与戎」为需求主轴的古历法与计时法。

  就月亮朔望的标记而言,在现今生活中,还能见到初一「朔」、十五「望」的指称。然而,当人们在打开古文记载或查阅文物铭文、题记中时,就会看到如「既生霸」、「既死霸」等用词,这些跟月亮有关的名词,常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到底谁先谁后?其实,在《说文解字》中就记载:「霸,月始生魄然也。」所以「生霸」就是指月亮的光明递增,而「死霸」就是指月亮的光明递减的意思。根据清代王国维先生在《生霸死霸考》中的推论,古人将两个朔日之间,以四分法计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四个时段,每段各有七到八天。其中,「初吉」、「既生霸」就是月亮从朔日之后,开始露出光亮的那段时间,也就是在佛制中的「白月」;而「既望」、「既死霸」就是月亮从满月之后,逐渐失去光明的日子,类似佛制中的「黑月」。不过,王国维先生也从许多青铜器上的干支纪录对照发现,古人有时也倾向以「既生霸」、「既死霸」、「既朔」、「既望」来指涉特定日期,如以「既生霸」来对应「八日」,而以「既望」指代十七或十八日。所以,在看到文物上的铭记时,往往还是需要用其他例证相佐,不应以孤例说明。

岁星纪年

中台世界博物馆「铭记写真」展厅所展之〈北魏元湛墓志〉拓本局部 中台世界博物馆「时代书魂」展厅所展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局部

  除了观察月亮,古人自然也察觉到了星象的变化与规则。其中,木星因为运转周期为十二,所以先祖以木星为「岁星」,并依照木星十二次位定名了十二岁星: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一组「在天」的十二分星的岁星,可以与十二地支相对,所以在〈北魏元湛墓志〉当中记载:「建义元年岁次实沈月在仲吕戊子朔十三日庚子」,按照十二次岁星与十二地支的对照,我们能够知道,实沈与「申」年相对,与建义元年为「戊申」年相符。其次,由于古音律也是以十二为一组,所以过去也会出现以音律代指月次的纪月方式,〈北魏元湛墓志〉中的「月在仲吕」,就是指孟夏;在大名鼎鼎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也是以「太簇」记录「孟春」之季。

  其实在经典当中,我们也能见到岁星纪年的踪影。如在《妙法莲华经》的后序,在描述鸠摩罗什法师译经因缘时,写到:「于时听受领悟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也。是岁弘始八年,岁次鹑火。」查询弘始八年的干支为丙午年,也就是此处的「鹑火」(午年)所指。另一个例证,则是出现在东晋佛陀跋陀罗法师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后记之中:「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昔道人支法领,从于阗国得此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扬州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请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手执梵文译梵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受。」文中的「鹑火」也是指东晋义熙十四年(戊午年)的地支属「午」年。

太岁纪年

  相对于十二分次的岁星纪年系统,过去也能见到以「岁阳纪年」、「岁阴纪年」组成的「太岁纪年」,太岁纪年的两支系统(岁阳、岁阴)正好能与天干、地支呼应,因此也就会出现以属甲的「阏逢」与属子的「困敦」共用,即以「阏逢困敦」直接指代「甲子」的纪年方式。在〈元谭妻司马氏墓志〉拓本中,便有「正光三年岁在摄提六月辛酉朔五日乙丑」的记载,以「摄提〔格〕」对应正光三年的壬「寅」年。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的人在使用这些纪年系统时,如果使用岁星纪年,就不会用太岁纪年,如太岁的「阏逢」不会与岁星的「鹑火」配对来指称「甲午」年;反之亦然。

  从年号、干支、岁星到太岁纪年,乃至于与音律、二十八分星、十二分野相对应的古代时间度量中,后世除了能够理解古人借由自然观察所成就的岁月刻度,也能体会先人们时空合一的、宽广的世界观。当我们看懂了古人的岁月几何,重新反思「人命在几间」,您我又将能在时空交织而相对的传承智慧中,找到怎样的答案?

中台世界博物馆「铭记写真」展厅所展之〈元谭妻司马氏墓志〉及拓本局部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