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中台世界博物馆木雕分馆:心之所向
──馆藏辽金佛教造像特展

文/编辑部


  秉承创办人惟觉安公老和尚艺术化世之菩萨行愿,中台世界博物馆自二○一六年八月落成以来,积极推广佛教艺术,借由展示、教育、讲座等多元活动,引领大众体会佛教艺术的博大丰厚,见证佛法本源的真实性,深化修行信心,进而启发本具的清净心。

  中台世界博物馆木雕分馆于二○二○年元月三日至八月三十日,举办「心之所向——馆藏辽金佛教造像特展」,特选馆藏十三件辽金文物,展出小至3.8公分、大到168公分高的佛坐像,并有精致的舍利塔与大型经幢。期间同时安排专题导览、讲座等教育活动,带领来访者一同穿越时空,回到千年之前的北方大草原,从宗教、历史、文化、生活等面向,体验难得一见的辽金佛教艺术。

皈敬华严 錾画无生

  此次展览主题「心之所向」,以「归依」、「相续」、「向往」、「寂灭」、「经幢」五个单元,引领大众认识辽金时期崇信佛法因缘、佛像及菩萨像特征、寂灭图像、舍利塔与经幢的故事。让参观者有机会徜徉于馆方精心打造的「华严界」中,认识契丹与女真民族的佛法视野,体会十至十三世纪初在中原北方的造像工艺。

  展场空间仿若六角形的坛城,以梵网的概念,透过木格栅及内墙的反射性镜面素材,呈现当时人们对佛教中,华严与唐密思想的崇礼与延续。展场入口迎面而来的是一尊高达168公分、来自金代的泥塑彩塑佛坐像,庄严端坐,透过木格栅为背景的视觉穿透与延展性,展现华藏世界重重无尽、相映相摄、大小含融无碍的深远意境。

  展品中还有手持莲苞、数珠、净瓶的慈悲观音像、小型「横三世」青铜佛坐像等,除承袭唐宋以来,汉民族慈目丰颊的佛教艺术风格之外,也融入北方民族豪迈质朴之风韵。仿佛寺庭院供养舍利的小型银制舍利塔,标志了当时精湛的錾金工艺、佛塔形制及舍利信仰;高达173公分的汉白玉陀罗尼经幢,象征仰仗佛法经咒之力,为亲人礼拜供养、度亡祈福,对现世安稳与来生解脱的寄托;在辽金佛教艺术中各有其独特性与代表性。

1.小型银制舍利塔呈现精湛的錾金工艺,标志着当时的舍利信仰与佛塔形制。
2.手持莲苞的慈悲观音坐像。

契此丹心 莫此即真

  中台世界博物馆木雕分馆馆长见排法师表示,契丹与女真族予人的印象多为豪放雄强,但是当我们细细欣赏辽金佛教艺术时,心不由得瞬间柔软寂静了起来;他们彷佛从对立、残酷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多了一抹洗心虔敬的光明。在逐渐褪去的鎏金佛衣下,有质朴的青铜浇铸面;在幸运留下的彩绘僧衣下,是如沐春风的尊者慈颜。

  千年之前的辽金文物瑰宝,于中国北方开创佛教艺术璀璨的一页。驰骋草场的游牧民族,为唐末五代以来动荡的塞北,保留了一方佛法净土;在佛教艺术表现上,除「辽承唐格,金接宋艺」之外,更在独树一格的线条与用色风采中,看见了佛法心香馨传,跨越了时空人事隔碍,调和了尚武刚强的心,在胡汉文化相遇融会之际,所绽放耀眼的光芒。虽然几经时空更迭,人种地域有别,然而众生对和平幸福的普世向往,从未曾易;菩萨度众的悲愿,亦无止尽。

  古德云:「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自古至今,佛教艺术体现如来示导众生悟入佛知见之本怀,承载着历代祖师弘宗演教的深心悲愿,在中台世界博物馆倾心筹划的佛教艺术飨宴中,愿大众走进辽金两朝心中向往的那片天地,于生活的迷闷纷扰中,唤醒「心之所向」——人人皆有的向佛之心;亲见本具之华藏实相,这也是「馆藏辽金佛教造像特展」,希望带给大家的新年「心」希望!

1.小型青铜佛坐像,慈目丰颊,承袭唐宋范式,又融入北方民族的豪迈风韵。
2.高达173公分的汉白玉陀罗尼经幢,象征仰仗佛法经咒之力,为亲人度亡祈福的家族情感。
3.难得一见,身着袈裟的辽代尊者寂灭像。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