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如來光色──鑲嵌銀飾的佛教造像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圖一:
館藏「佛坐像」
斯瓦特(七至九世紀)
青銅鑲銀
H86cm
  圖二:
館藏「佛坐像」
斯瓦特(九至十世紀)
青銅
H34cm
  圖三:
館藏「金剛手菩薩坐像」
斯瓦特(八至十世紀)

H13cm
  圖四:
館藏「佛坐像」
喀什米爾(八至十世紀)
黃銅
H16.5cm
  古西北印度斯瓦特(Swat)及喀什米爾(Kashmir)是印度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佛教流布之地,六世紀之後,來自犍陀羅的工匠及佛教徒大量湧入避難,也帶來了嫻熟的造像技術,然而兩地雖承續了犍陀羅遺風,卻又創造出不同的佛像風貌。斯瓦特好用青銅,喀什米爾則喜用黃銅。青銅是以銅及錫為主要成分的合金,顏色呈青灰或灰黃。黃銅是銅與鋅的合金,顏色亮麗黃澄。

  兩地的造像形式皆喜用銀飾鑲嵌佛像眼睛、白毫部位,銀光閃閃,表現威德熾盛、微妙的如來光色,如《方廣大莊嚴經‧卷第十》云:「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的館藏為例,說明鑲嵌銀飾的如來光色,形成佛教造像中的特殊藝術風格。


斯瓦特式的嵌銀佛像

  斯瓦特位於犍陀羅地區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區,屬北天竺古國,舊稱優填國、烏萇國、烏仗那國。《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八》記載「優填王」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為佛教造像之始的流傳依據。

  斯瓦特式佛像是指斯瓦特地區造像,保存著犍陀羅藝術遺風,銅佛造像具有獨特風格,多以青銅鑄造、鑲嵌銀飾、雙層蓮座、矩形獸座等為其造像特色。

  館藏斯瓦特「佛坐像」(圖一),佛的髮髻形式,已非犍陀羅的波浪式曲線髮紋,而呈現笈多藝術的螺髮右旋形式。神情莊嚴肅穆,嵌銀白毫相,如《大乘百福相經》所言「眉間白毫色如珂雪」。眉毛高挑,雙目平視,陰刻瞳孔,鑲嵌銀飾,炯炯有神,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三十一》云:「眼相修廣,譬如青蓮華葉甚可愛樂」。身著犍陀羅式的通肩式袈裟,領口略呈V字形,佛衣雖帶犍陀羅式厚重之感,但緊貼身形的水波紋線條衣紋,盡顯笈多藝術之特點。佛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蓮瓣形坐墊,坐墊下方矩形獸座,正面雕刻五象,雙側刻有供養人。

  主尊身後兩側二脅侍菩薩,頭戴華冠,雙眼、白毫嵌銀,另以銅及少量錫、鋅組成之銅合金鑲嵌脣部,呈赤色。菩薩袒上身下著裙,薄紗貼體裙紋細密,戴連珠項飾、手鐲、帔帛順臂垂落,一手持蓮插腰,一手掌繫瓶,寬肩束腰,二菩薩造形張力十足,左右對稱。主尊莊嚴雄偉,菩薩傳神逼真,動靜輝映,形成有力對比,散發一種巍峨之感。

  主尊背後鉚接一片鏤空式背屏,由一邊飾火焰紋的大圓光和二菩薩像組成。弓形火焰紋連結內圈十字形鏤空頭光,形如皦日,眴煥燦爛。二菩薩之圓光,頂飾寶塔,塔剎幢幡,對稱垂飾,造形刻劃生動。

  館藏斯瓦特「佛坐像」(圖二),佛髮髻頂之火焰紋飾,象徵智慧之光。曲眉豐頰,白毫突出。雙目大睜,陰刻瞳孔,鑲嵌銀眼,如《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所言:「眼如牛王,眼上下俱眴。」嘴角上揚,面露微笑,神彩奕奕。身形圓滿,著袒右肩袈裟,手作說法印,善跏趺坐於矩形蓮花獸座。方台的正面二角各踞一獅,雙獅雕刻活潑生動,下為雙層蓮座,蓮台下面是矩形台面,具獸座式的佛造像,展現斯瓦特別具一格的華麗裝飾,乃其代表性的造像特色之一。

  鏤空式背屏以插榫插入下方的方形具獸座,背屏由一邊飾火焰紋的大圓光和二菩薩像組成,圓光飾一周連珠紋及弓形火焰紋,正上方嚴飾佛塔,寶塔為竿,寶繒為幡,雜綵為幢,塔剎頂幢幡對稱飄揚。佛身左右為持蓮觀音及持瓶彌勒菩薩,呈三曲形立姿,呈現後期斯瓦特精工細緻的獨特造像及創造性的地區風格。

  館藏斯瓦特「金剛手菩薩坐像」(圖三),此尊菩薩,面相豐圓,五官圓潤,修眉長目,白毫鑲銀,光色赫然,頭戴三葉冠,中間冠葉有扇形裝飾,花紋繁密,髮紋結連珠圓形長辮,於腦後呈弧形花蔓狀,細密華麗。戴臂釧、腕釧,袒上身,下著裙,右手與願印,左手持金剛杵,身形偉岸,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雙層深束腰的仰覆蓮座為其特色。金剛手菩薩手執金剛杵,象徵「堅固不壞之菩提心」,常侍衛於佛,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此尊菩薩背光為鏤空式花形紋,外緣火焰紋線條粗獷,以插榫插入尊像背後。整體造像,精雕細刻,帶有唯美主義的裝飾風情。


喀什米爾的造像藝術

  喀什米爾漢魏時稱「罽賓」,位於印度西北的喜馬拉雅山區,是古犍陀羅的一部分,曾是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大唐西域記‧卷第三》作「迦濕彌羅」,記載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王曾在此召開第四次佛教結集,是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

  早期喀什米爾與斯瓦特同屬於犍陀羅的一部分,因此,喀什米爾與斯瓦特造像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裝飾華麗,喜用銀鑲飾銅像,鏤空狀的頭光和背光。但斯瓦特好用青銅,而喀什米爾造像,除青銅外,多用黃銅鑄造。黃銅光滑亮麗的「金色相」,呈現經典所云:「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莫不大明。」

  館藏喀什米爾「佛坐像」(圖四),黃銅鑄造,佛首螺髮,白毫鑲銀,面容豐腴,雙目睜視,寬鼻厚脣,大耳垂肩。鼻子圓平,身軀壯實,應是當時該地區的民族特徵寫照。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執衣角,為犍陀羅造像遺風。寬肩束腰,腹肌隆起,著袒右式袈裟,輕薄貼身,是笈多時期鹿野苑地區的佛衣特點。結跏趺坐於一素厚方墊上,底座為方形鏤空獅子座,正面二獅與藥叉的矩形座形式為其造像特色之一。獅子喻無畏之相,雙獅造形,童趣盎然。中間有藥叉托舉,造形憨厚拙璞,下有銘文,背光呈扇形鏤空,並有六種動物的六拏具雛形。此佛像造型樸實稚拙,以獨特的審美觀,自成一家的造像風格。

  犍陀羅與笈多藝術是喀什米爾造像的兩大源流,喀什米爾、犍陀羅和新疆相接,地近波斯,因此吸收了犍陀羅、中亞、波斯等文化特質,又毗鄰藏地,對西藏造像影響很大,其鑲嵌工藝也影響到西藏阿里古格王國的銀眼造像風格。

結語

  鑲嵌銀飾的佛教造像,在斯瓦特、喀什米爾等西北印度造像中被廣泛使用,工藝成熟,尤其普遍用於眼睛、白毫、嘴脣等部位,成為這些地區造像藝術的重點特色之一。畫龍點睛的嵌銀手法,熠熠放光的如來光色,表現了威光熾盛的如來相好。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佛眼清淨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三》云:「眉間白毫光,照燿如千日;目紺淨分明,猶如青蓮葉。」《大乘悲分陀利經‧卷第四》亦云:「尊面如滿月,白毫相如雪,身淨如金山,誰不願牟尼?雄猛如獸王,無量德照世,光明普周遍,今授我佛記。」斯瓦特與喀什米爾地區以白毫相光、上妙銀眼之光明照耀,呈現佛陀慈光遍照法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令十方有情照見清淨自性的如來本懷。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