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二佛並坐──法華經文的圖像表現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前言:法華會座

  圖一:
館藏「二佛並坐像碑」(碑陽)
北魏(386-534)
砂岩
H168×W70cm
  圖二:
館藏「佛碑」(碑陽)
西魏大統年間(535-551)
砂岩
H146×W73cm
  圖三、四:
館藏「二佛並坐像碑」(碑陽、碑陰)
北周至隋(557-618)
石灰岩
H82×W48 cm
  圖五:
館藏「二佛並坐像」
北齊(550-577)
漢白玉
H29×W19cm
圖六圖七
  圖六(左):
館藏「二佛並坐像」
北齊(550-577)
漢白玉
H9×W6cm
  圖七(右):
館藏「二佛並坐像」
北齊天保八年(557)
漢白玉
H24×W18cm
  圖八:
館藏「二佛並坐像」
遼代(916-1125)
漢白玉
H39×W27cm
  「二佛並坐」是中國佛教藝術特有的造像題材,在北朝至隋代盛極一時,以釋迦、多寶二佛並坐為典型特徵,源於《妙法蓮華經‧卷四‧見寶塔品》。經中記載過去多寶佛行菩薩道時發大誓願,若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為聞是經,多寶塔必現,為作證明。當釋迦佛欲說法華之際,多寶塔從地踊出,釋尊分身雲集,依眾之請,開啟塔戶,多寶佛邀請釋迦佛入塔,並分半座與釋迦佛,「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

  「二佛並坐」是法華會座的圖像表現,釋迦、多寶二佛並坐的造像樣式,依對稱法則,有平面化左右對稱,或側身對坐相向說法,亦偶見多寶佛舉臂禮請釋迦佛入塔並坐情景。「二佛並坐」的內容廣布在各種素材的造像之中,以金銅造像及石刻造像為主要表現形式,亦多見於造像碑及造像塔中。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所藏佛教石刻造像中的二佛並坐像為例說明之。

造像碑上的二佛並坐

  在北朝石窟造像中常見「二佛並坐」題材,如雲岡石窟此題材就遍布於諸多窟室中。造像碑是盛行於北朝的一種民間佛教造像形式,其風格通常為同時期石窟造像之縮影。造像碑中的碑陽、碑陰主龕或碑首部分,常見二佛並坐龕;伴隨著二佛並坐龕,亦搭配千佛題材、交腳菩薩或倚坐尊像等之造像組合。

  館藏北魏「二佛並坐像碑」(圖一),多重龕扁體矩形碑形制,碑陽碑首龕內並列二佛並坐像,秀骨清像造形,衣襬懸垂於須彌座前,兩側各一脅侍菩薩。因年代久遠,造像均已漫漶。

  館藏西魏大統年間的「佛碑」(圖二),螭龍拱頂,碑陽、碑陰主龕均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碑陽主尊坐佛,碑陰主尊倚坐佛。碑體四面鐫刻諸佛名號及其供養主名,以及邑師、邑主、邑子之名,供養人中有諸多馬氏家族,亦有將軍名和比丘名,碑陽題記首行刻有「大魏大統」之年款。四面碑體遍布「二佛並坐」小龕,形成二佛並坐的千佛碑形制。

  館藏北周至隋「二佛並坐像碑」之碑陽(圖三),碑首龕內雕有二佛並坐像,身後附舟形光背。碑陽主龕刻三尊像立於蓮台上,皆帶桃形頭光。主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菩薩裝束,頂戴寶冠,寶繒上舉,帶飾飛揚,披巾垂肩揚起,腹前交叉穿璧。主尊兩側二龍吐蓮台托二脅侍菩薩,雙手合十,裝束與主尊相似。碑陰(圖四)中龕刻二佛相向對坐,皆採半跏趺坐姿,一佛右手施無畏印,另一佛右手作禮請手勢,彼此呼應、姿態生動。碑陰上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主尊倚坐像,右手無畏印,左手與願印,冠冕服飾與碑陽主尊造形相似,桃形頭光刻火焰紋。此碑是二佛並坐與彌勒菩薩的造像組合,碑陽、碑陰主尊皆著菩薩裝,代表未來佛的彌勒菩薩。

  造像碑上的「多寶、釋迦、彌勒」圖像布局及造像組合,表現「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礙,法身不生不滅常在的道理。

二佛並坐的白石造像

  河北地區的白石造像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格。曲陽白石造像始於北魏晚期,歷經東魏、北齊、隋唐等時代,北齊時雙身造像大量流行,形成獨具鮮明的地方造像特色。

  館藏北齊「二佛並坐像」(圖五),雙樹背屏運用了浮雕、高浮雕、鏤雕、彩繪等雕造手法,深沉渾厚。多寶佛舉右手禮請釋迦佛入塔並坐情景,二佛旁各立一身脅侍菩薩。基座雕刻護法對獅、博山爐及二力士,表「師子之座」。

  館藏北齊「二佛並坐像」(圖六),小巧玲瓏,白石瑩潤,彩繪貼金,色調溫暖,造像具民間風格。館藏另一北齊「二佛並坐像」(圖七),素面背屏,二佛結跏趺坐,雙手禪定印,佛衣下襬收至臺面邊緣,造形簡練,沉靜溫雅。素面長方形基座,雙側及背面鐫刻發願文,銘文記載:「天保八年/六月一日/佛弟子牛/六妻李/敖為亡男/元楷亡女娑/羅造白玉/象一區為/亡□□/天現存/得福刊石/故記」,此碑是父母為子女薦亡超度及祈願陽上得福的造像供養。「二佛並坐」原本用來表現法華教義的造像內容,在傳播過程中,成為薦亡祈福的造像寄託,如《妙法蓮華經‧卷第七‧普賢菩薩勸發品》云:「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傳達了民間對《法華經》教義的信仰與奉行。

  館藏遼代「二佛並坐像」(圖八),佛座底部的瑞獸形式為其時代特徵,從底座正面及右側銘記,得知此為造像主闔家供養敬造之「雙彌陀像」,底座左側刻有「比丘尼女肆」之題記。

結語:二如來像的實相演暢

  法華會座,超越時空,古今二佛,並坐說法。明代智旭蕅益大師於《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四之二‧見寶塔品第十一》云:「多寶示滅,全身舍利儼然不散,又聞其言,則是滅而不滅,可表法身。釋尊入塔,二身相稱,如智稱境,可表報身。分身雲集,可表應身。三佛三身而不一異,令四眾覩,故言見寶塔品。……又久遠之塔從地涌出,開自在神通之力,顯過去世益物也。發大音聲,開師子奮迅之力,顯現在十方開權顯實也。有大誓願,未來諸佛若說此經,我之寶塔皆到其所為作證明,開大勢威猛之力,顯未來常住不滅也。觀心釋者,依經修觀,與法身相應,境智必會,如塔來證經。境智既會,則大報圓滿,如釋迦與多寶同坐一座。大報圓故,則隨機出應,如分身皆集。由多寶出故,三佛得顯;由持經故,即具三身。」

  法華會上直暢佛陀出世本懷,皆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法華經》是釋尊臨涅槃前所說大法,主旨在揭顯一佛乘之大義,闡明「三乘歸一」成就佛果之理,強調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透過天台宗歷代諸祖傳承法華教義,天台智者大師大開闡揚,引導中土有情契悟中道第一義諦。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