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妙莊嚴具──端莊嚴飾的菩薩裝束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圖一:
館藏「菩薩立像」
北魏(386-534)
銅鎏金
H44×W22cm
  佛教藝術中菩薩像的裝束,一般都是頭戴寶冠,肩披帔帛,下著裙裳,配戴華鬘耳璫、頸瓔胸飾、臂釧腕釧等瓔珞配飾。菩薩清淨嚴飾,寶華瓔珞,光耀暐曄,嚴身裝束圓滿莊嚴。

菩薩造像的殊妙形色

  經典記載,造像尺度以指為單位,依《造像量度經續補》載菩薩像:「髮攢高八指。頂尖寶嚴二指。面形似鳥卵。具喜悅慈愛之容。目長三指。寬分一指。如蓮華瓣。取長四指。……服飾同報身佛像。而輕健。以華鬘為絡腋焉。」依《佛說造像量度經解》載報身佛相:「以八件寶飾為莊嚴。何者為八件。一寶冠。即五佛冠也。二耳環。三項圈。四大瓔珞。五手釧。及手鐲。六腳鐲。七珍珠絡腋。八寶帶也。謂之大飾。耳垂上前臨優波羅華。冠左右下垂寶帶腳鐲上圍繞碎鈴戒指等。謂之小飾。隨宜妙繒。雲肩飄繙為上衣。雜色長短重裙為下裳。」

  《大唐西域記‧卷第二》云:「首冠華鬘,身佩瓔珞。……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而作身佩。」《一切經音義‧卷第一》云:「花鬘者,西國人嚴身之具也。梵語云:『麼羅,麼,音莫可反,此譯為花鬘。』五天俗法取草木時,花暈澹成彩,以線貫穿結為花鬘,不問貴賤,莊嚴身首以為飾好。」指印度風俗中,男女多以花結貫飾首或身。

  圖二:
館藏「菩薩立像」
北齊(550-577)
漢白玉
H212×W51cm
  圖三:
館藏「菩薩立像」
隋代(581-618)
漢白玉
H102×W22.5cm
  從文獻可知,佛菩薩像的裝飾涵蓋頭、胸、臂、腕、腳等各部位,同時結合印度當地花鬘裝飾習俗,瓔珞配飾更添繁華富麗。承襲印度犍陀羅藝術的菩薩裝束,配戴項鍊、耳璫、胸飾、臂釧、腕釧等瓔珞配飾,傳到中土之後,經過文化交流、發展演變,漢式的菩薩裝束表現形式,具有時代性及地域性的差異。如寶冠做為菩薩的一種形象表現,象徵著智慧與莊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云:「菩薩摩訶薩施寶冠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得第一智最清淨處智慧摩尼妙寶冠故。」

  寶冠形式諸如三葉冠、盾型冠、環箍冠、化佛冠等,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的館藏為例說明之。

勝妙端嚴的菩薩裝束

  館藏北魏「菩薩立像」(圖一),其面相方長,略帶笑意,戴三葉寶冠,冠旁兩側繒帶羽狀飛揚垂肩。頸配雙重項圈、墜寶珠垂飾,連珠瓔珞長垂胸飾,交叉於腹際圓璧。帔帛長垂懸落膝前,繞肘外展呈羽翼狀飄蕩。下裳多層重疊,階梯式衣紋刻畫,裙襬呈鋸齒狀,衣裙與帔帛外展飛揚,力道剛健銳利。右手帶桃型鎖,左手持莖蓮,立於覆蓮臺上。菩薩裝束飄逸生動,體現了北朝時期褒衣博帶的服飾特點,清秀俊健的造像樣式,深深地烙印了南北朝秀骨清像的時代風格。

  館藏北齊「菩薩立像」(圖二),戴盾型寶冠,嵌飾寶石,頸飾珠瓔,雕飾玲瓏富麗。冠側花鬘結帶,繒帶順肩垂落。髮式垂直,髮端捲曲,髮辮垂肩。面頰圓潤,彎眉鳳眼,眉宇秀逸,嘴含笑意,唇色微妙。體態挺秀,綺麗端嚴,披肩彩帔覆肩背,帛縵刻劃流暢,懸垂交叉膝前。下著襞褶翻轉低腰束帶長裙,背後繫腰結帶垂落,簡潔大方。三組紳帶,寶珠紋飾,連珠鑲邊,對稱垂落。整體造形姿態優美,神態逼真。此尊菩薩立像,為典型的北齊河北地區造像,白石雕刻工藝精巧,尚留些許色彩,是由東魏、北齊向隋、唐時期過渡的一種藝術風格,開拓出一種綺麗挺秀、健實敦厚的造像風範。

  館藏隋代「菩薩立像」(圖三),菩薩束髮髻,刻平行紋,髮絲垂肩,戴環箍冠,冠中嵌物似寶瓶,繒帶垂肩。頭後桃型光相,二重圓型頭光,內層蓮花、外層圖案,邊飾火焰紋。舒眉秀目,雙頰酒渦,面帶微笑,衣飾繁複華麗,通體遍飾瓔珞垂飾。肩披帔帛,天衣飄帶懸掛腹前、垂膝,繞肘垂下飄落。袒露上身,配戴連珠項鍊及華麗項飾,胸前瓔珞交繫於腹際玉佩瓊琚,兩條連珠及吊有小圓花型之花繩瓔珞,垂落至膝下,左右呈八字型繞向背面,下裙上端於腰部對折外翻,刻劃縱向衣紋襞褶。造像背面帔帛覆肩背,垂布二帶,下裙刻有左右八字型的連珠瓔珞。左手持蓮苞,右手握桃型物,寬肩收腰,上身前傾,腹略前突,生動傳神。刻工晶瑩洗練,韻味清新秀雅。隋代菩薩像繼承了北齊和北周的時代特點,是南北朝向盛唐的過渡樣式,朝向富麗華美和健壯豐腴方面發展。

  館藏金代木雕「觀音菩薩坐像」(圖四),頂戴天冠,冠中有化佛,捲曲雀尾型高冠,羽分五片呈放射狀,此種寶冠是金代後期菩薩像特有造形。背後顯見高綰髮髻,頂分丫型下垂雙髻,頸後髮綹披肩。菩薩面相豐滿圓潤,五官輪廓清晰,雙目半睜,眉毛細長高挑,兩眉緊接,眉間白毫,鼻翼寬厚,嘴唇厚實,畫有八字鬍鬚。上身袒露,斜披絡腋,胸配瓔珞,下著褲裙,紋絡遒勁。戴臂釧、腕釧,項圈胸飾造形簡潔,中央吊墜葉芽型、圓珠型垂飾。絡腋自左肩斜至右腹,繞過身後敷搭左胸前,聖帶結飾律動流暢,帔帛覆肩背,順身體兩側繞臂自然垂墜。單跏趺坐姿,左腿內斂置於右腿上,右腿略外展露右足,一手舉起掌心向內,另一手置膝上掌心向上。軀體壯碩渾圓,表情威嚴肅穆,神情堅毅專注,造形粗獷雄健,充溢陽剛之氣,挺然大丈夫相,流露出北方民族的寫實風格,整體造形剛健有力,展現金代的生氣活力。

  圖四:
館藏「觀音菩薩坐像」 金代(1115-1234)
木上彩 H126×W82cm
  圖五:
金代木雕大勢至菩薩坐像
拍攝於上海博物館
  此雕像與上海博物館館藏金代木雕大勢至菩薩坐像(圖五)造形相似,該尊大勢至菩薩天冠中有寶瓶是其重要標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鉢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又云:「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稱「西方三聖」。

莊嚴概念的經典記載

  所謂莊嚴者,《大明三藏法數‧卷第二》曰:「莊即端莊嚴即嚴飾謂智慧福德二種皆能莊嚴法身也。」《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云:「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三載莊嚴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卷第十八載:「一飾事。二嚴理。」《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十六》曰:「佛子。菩薩摩訶薩。或以種種妙莊嚴具而為布施。所謂一切身莊嚴具令身淨妙靡不稱可。」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佛言:「善男子!菩薩有四瓔珞莊嚴:一者、戒瓔珞莊嚴;二者、三昧瓔珞莊嚴;三者、智慧瓔珞莊嚴;四者、陀羅尼瓔珞莊嚴。」《維摩詰所說經‧卷中》言:「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華鬘。」《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一》云:「禪定莊嚴如妙華鬘,智慧深廣猶如大海,心無所依猶如虛空,方便無染如眾華聚。」

結語

  端莊嚴飾的菩薩裝束,寶冠裙帔,斜羅披衣,色身融相,清淨化現。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眾生,以慈悲喜捨莊嚴自身,用福慧善行淨化身心。故《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云:「我今所修諸福慧。迴向菩提亦如是。……內外清淨妙莊嚴。具足從身遍流出。」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