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瓔珞之德──犍陀羅式的菩薩嚴飾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圖一:
館藏「菩薩立像」
犍陀羅3-4世紀
片岩
H158×W53cm
  「瓔珞」亦作「纓絡」,《說文解字》曰:「嬰,頸飾也。」嬰,通「纓」。《玉篇》云:「瓔,瓔珢,石似玉也。」《翻譯名義集‧三》載梵語「吉由羅,或枳由邏,此云瓔珞。」《一切經音義‧卷第七十八》云:「瓔珞,頸飾也,從玉形聲字。」瓔珞有美玉之意,是古代印度貴族配戴於頭、頸、胸,或手、腳等部位的珠玉飾物。

  瓔珞飾物是菩薩像的特徵,即戴冠、耳璫、頸飾、胸飾、臂釧、腕釧等嚴身之具。菩薩戴瓔珞源於犍陀羅的菩薩造像,通常是貴族裝束,即以釋迦牟尼佛未出家前的太子形象為基礎開展而出。據《佛所行讚‧卷第一》記載,世尊為太子時,自小「瓔珞莊嚴身」。茲以中台世界博物館的館藏為例說明之。

阿波羅式的菩薩風采

  犍陀羅藝術(Gandharan Art)是印度佛教思想與希臘造形藝術的結合,融入西方雕塑的寫實性,具有濃厚的希臘化風格。如館藏犍陀羅「菩薩立像」(圖一),太子般氣派,高貴不凡,古典寫實,典雅俊美。髮辮自然捲曲,華貴珠串冠飾,纏繞眾寶瓔珞,頂飾燕尾榫冠。額部較寬,眉間白毫,深目、高鼻、薄唇的西方面孔,上唇八字型髭,神情悅豫端詳。袒露上身,披著天衣,輕繞上身,帔帛從右肘穿過,於腰腹前成一道流暢律動的大圓弧型衣紋垂掛,天衣纏繞左肩懸垂而下。下著腰衣及腰帶,右膝微屈,牽動衣褶紋飾流動,裙裾似垂簾,裙襬呈齒狀開展,這是犍陀羅菩薩造像的服飾特徵。

  菩薩耳掛獅型耳璫,頸戴寬扁盤狀華麗項飾,腕釧、臂釧雕刻精緻,胸前配戴由數串細小珠鏈擰成一股U型飾線,兩端連結一對童子造形繫住寶石狀裝飾,此條飾線典麗矞皇,稱為「聖線」。另披掛三條飾線,由細小珠鏈編結而成,串織成一節一節,各以二、三條結為一束,並串結寶石狀飾品。其中一條出右脅,垂掛小箱盒和吊飾,稱為「婆羅門飾線」,是古代識別印度婆羅門的標記。菩薩腳穿華美涼鞋,鞋帶飾有釘扣、綴珠及瑞獸首之裝飾。眾寶瓔珞嚴飾具足,是犍陀羅菩薩嚴身之具的典型特徵。

圖二:
犍陀羅「菩薩立像」
拍攝於法國巴黎居美博物館
圖三:
太陽神阿波羅雕像(局部圖)
拍攝於梵蒂岡博物館
  此菩薩立像帶有古希臘羅馬青年俊朗的輪廓神采,華貴酷似印歐混血的風度翩翩王子,與巴基斯坦犍陀羅地區夏巴茲加里(Shāhbāz-Garhī)寺院出土,一至三世紀片岩雕刻,現藏於法國巴黎居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菩薩立像」(圖二),有異曲同工之妙。嚴飾瓔珞的華彩流光,細膩華美的敷巾冠飾,巍巍威儀的俊雅姿態,高貴豪華的殊妙服飾,流露王侯貴族的王子氣派,無疑是悉達多太子成佛前菩薩裝扮的完美體現。

  印度佛像身著希臘羅馬式披袍,衣褶厚重,富毛料質感,優美、典雅、和諧的形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理想造形。犍陀羅菩薩的面貌特徵、美學原則與寫實技巧,具有濃厚的希臘化色彩,帶著西方太陽神阿波羅的英拔風采,如梵蒂岡博物館所藏之太陽神阿波羅雕像(圖三)。太陽神阿波羅在西方文化中,象徵清澈明淨的精神境界,在藝術上以古典沉靜的造形,表達一種清新典雅的理性清明世界。犍陀羅造像青灰色調的片岩石材,結合人物沉靜肅穆的神態,愈益顯出一種阿波羅式的靜謐、內省風格。

婆羅門式的菩薩特徵

  印度早期社會分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階層。婆羅門自稱是梵天的後裔,世襲祭司,事奉大梵天,專修淨行,掌握神權。《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六》云:「婆羅門(此俗人也謂淨行高貴捨惡法之人博學多聞者也)」,《翻譯名義集‧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依《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載,彌勒菩薩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在犍陀羅佛教造像中,「束髮」與「持瓶」是彌勒菩薩的二大特徵,攸關其婆羅門的出身背景。

  館藏犍陀羅「菩薩立像」(圖四),為「斜扎式」束髮型,一端做環狀,一端披垂下來,用連珠髮帶箍住,無任何頭飾,體現婆羅門行者的髮型。上身袒露,肩披天衣,下著腰衣、繫腰帶,戴耳璫、項圈、聖線、飾線、臂釧、腕釧等瓔珞飾物,右手施無畏印,左手食指與中指間夾瓶,足下著綴珠涼鞋。

  圖四:
館藏「菩薩立像」
犍陀羅2-3世紀
片岩
H66.9×W23.4cm
圖五:
館藏「菩薩立像」(局部圖)
犍陀羅1-3世紀
片岩
H173×W57cm
圖六:
犍陀羅彌勒菩薩像
拍攝於法國巴黎居美博物館
  另一館藏犍陀羅「菩薩立像」(圖五)為「蝶結式」束髮型,髮髻形似「∞」造形,用連珠帶飾箍住,捲曲長髮披肩。上唇有八字型短髭。胸前配戴聖線,兩端有一對瑞獸頭飾口銜寶石。犍陀羅菩薩聖線上的動物頭飾,取材於古代北方大草原游牧民族的飾物造形。

  另一種「圓髻狀」束髮型(圖六),如法國居美博物館所藏,巴基斯坦犍陀羅地區一至三世紀的片岩犍陀羅彌勒菩薩像,菩薩高綰圓型髮髻,用連珠髮帶扎束,髮型捲曲,梳理有序垂於兩肩。菩薩額前白毫相,上唇有髭鬚,顏貌端正無比,柔和圓潤的形制,充滿古典主義色彩,顯出希臘雕像的影響。帔帛從左肩垂掛至右腰際,配戴飾線、聖線。胸前U型聖線受損,垂掛三個一組的小箱盒之婆羅門飾線,左手食指與中指間夾瓶,為犍陀羅彌勒菩薩的重要特徵。

  古代婆羅門行者常持著水瓶,彌勒菩薩因其出身婆羅門,故特有此造形。婆羅門自稱是梵天的後裔,印度梵天圖像有四頭、四面、四臂的特徵,其中一臂即持瓶。梵天與婆羅門行者所持之瓶,象徵裝有甘露法水之不朽生命意義。水瓶亦是大乘佛教修行僧日常帶著的十八種隨身物之一。《釋氏要覽‧卷中》載:「淨瓶梵語軍遲。此云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寄歸傳云。軍持有二。若瓷瓦者。是淨用。若銅鐵者。是觸用。」淨用,飲水;觸用,洗手。《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云:「想慈氏菩薩。金色身左手執軍持右手施無畏。冠中有窣堵波半跏坐。」可做為犍陀羅彌勒菩薩持瓶的圖像與教理之依據。

結語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音譯略稱,《翻譯名義集‧一》:「菩提薩埵。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眾生。」志崇精進,心若金剛,行菩薩道是成佛之因。

  《菩薩瓔珞經‧卷第一》提到法瓔珞義,如來說種種大乘法門,經中世尊告普照菩薩曰:「行菩薩道,當念十德瓔珞其體。……復以眾智瓔珞妙門,訓化二乘得至所趣,勤大乘學觀達諸法,修如來行功勳之德。……又教化人使不毀戒,常以大哀為人說經,所遊世界不離諸佛,宣示禁戒逮一切智。復以照曜瓔珞莊嚴諸佛寶淨道場,光明瓔珞靡不周遍,悉照三千大千世界。」

  又云:「修行善本不造諸緣,興起善法無放逸行。……所施清淨捨貪無欲,心意鮮潔而無垢穢,慧無邊際眼視通達,三礙六塵永已消盡,是謂菩薩法之瓔珞。」菩薩法瓔珞身,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云:「戒莊嚴具,於一切類,於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為妙好。是故尸羅名莊嚴具。」《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三》曰:「常以戒香為身瓔珞。」《梵網經》中〈菩薩心地品〉載:「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故如《菩薩瓔珞經》所云:「戒香攝身、定香攝意、慧香攝亂、解慧攝倒見、度知攝無明,是謂如來五分法香瓔珞其身。」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云:「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修善根如是迴向:『願一切佛剎皆悉清淨,以不可說不可說莊嚴具而莊嚴之。……阿僧祇種種妙寶莊嚴具,常現一切清淨妙色;阿僧祇清淨寶,殊形異彩,光鑒映徹。」從菩薩造像嚴飾之美,引領我們細細體會菩薩累劫積福修慧,「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的剔透芳馥──瓔珞之德。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