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记录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书法、绘画、文学的展现,更深刻融入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为众生开启一扇美丽的艺术之窗,透过这扇窗,将亲见万德庄严的华藏世界,般若性海。










  
  明朝时代的金铜佛像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明朝皇室于御用监内设“佛作”,专制藏式佛像,作为布施西藏宗教领袖之礼。“永宣宫廷造像”是明代金铜佛像的辉煌时期,汉藏金铜造像的广泛交流和完美融合,改变了中原地区传统的造像面貌,汉地造像有了明显的藏式造像特点。现以中台山博物馆的明代金铜佛像为例,说明明代造像汉藏合璧、纹饰绚丽的新风貌。

汉藏合璧的造像风貌

一、分明严整的顶严双珠


图一:
馆藏“金铜佛坐像”
明(1368-1644)
铜鎏金
H56×W23cm

  馆藏“金铜佛坐像”(图一),鎏金灿然,螺发尖圆,肉髻高显,顶严双珠,分明严整。顶严双珠形式,结合宋前汉式佛像的髻珠,饰于肉髻和底发间的形式,并延续元代梵式佛像的宝珠顶严,置于肉髻顶上的形式。双髻珠相,显密混融,汉藏合璧。佛像双目俯视,眉间白毫,两眉与鼻梁相连,力度挺拔犀利。嘴部细巧,留有红彩,双颊丰满,五官刻划线条锐利,颜貌舒泰。颈刻三道纹,胸前錾刻“卍”字交叠轮廓线,双乳以突起圆点表示。双手结禅定印,趺坐于莲座上。佛像手足皆有法轮,足底平直,表现如来足跟广平相、足安平相及手足千辐轮相。

二、纹饰绚丽的佛衣装饰

  佛像内着僧祇支,腰系结带,身着汉式双领垂肩袈裟,衣缘呈U形垂至腹前,肩披大衣,衣缘翻转,内层法服及袈裟衣缘、衣摆均錾刻精美图案,满敷牡丹唐草纹饰,花朵绽放、枝蔓舒展,流畅生动、工丽细致、层次分明、纹饰绚丽,具有华丽装饰效果。以突出衣褶显袈裟之厚重,小腿衣褶圆弧形纹,佛衣强调装饰要素,内法服和外袈裟边缘錾刻花纹等,都是明代造像之风格特色。

三、造型别致的佛座样式

  此钵形莲座如大莲蓬,以七重莲瓣组成,瓣叶饱满规整,莲瓣端头尖挺有力。底层六角形围栏式底座,六栏楯、栏杆、栏柱围绕,内刻水波纹、饰六条突起卷浪对应六栏柱,围栏式底座造型或与建筑、家具工艺有关。莲座加上围栏式底座,形式繁复别致,具多重象征意义。围栏式底座或象征大莲池,莲座和底座间以圆柱相连,圆柱由一龙形走兽右旋环绕,圆柱或象征大莲茎,龙形走兽或象征护法龙天,莲座象征莲茎上开出大莲花。佛像坐此佛座上,表此心犹如莲华出淤泥而不染,虽身处卷浪翻波的五浊恶世,心能清明作主,不受染着。

  此造像由主尊、莲台及六角形围栏底座,三件式组件所构成。

尼藏风格的造像样式

一、梵式造像的形制表现


图二:
馆藏“金铜佛坐像”
明(1368-1644)
铜鎏金
H13.5×W10.5cm

  馆藏“金铜佛坐像”(图二),鎏金多处脱落,发髻高隆,形似塔状、又似葫芦,顶严饰物如壶盖,螺发敷绀青彩。耳垂长,眉间白毫,鼻端尖挺,双唇宽厚,含露笑意,面相稚拙,颈刻三道纹,腰部收束。着右袒式袈裟,右衣角自右腋下绕过搭左肩。佛衣贴体无痕,仅左肩处刻划衣缘皱褶,衣边及脚踝边缘錾刻简易波纹且装饰一道连珠璎珞,璎珞前后环绕至左臂,表现尼泊尔特色。佛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座为前宽后窄,半月形束腰式双层莲花座,造型同永宣宫廷造像风格。莲台正面主尊像前横置一半浮雕金刚杵,莲座封底盖中央刻有十字交杵图样。

  尼泊尔造像传承印度鹿野苑笈多风格,对藏传佛教艺术影响深远。此像尼藏风格明显,眉间白毫凸出,佛衣平滑无痕,图案装饰简化,连珠璎珞和莲座上的连珠纹,已从明代早期永宣造像的圆形简化为方块形,从形制来看,应是明代梵式造像晚期之作。

二、不动如来的造像特征

  此像左手结禅定印,右手触地印,以及佛座前的金刚杵,表现出金刚乘五方佛的东方阿閦佛之造像特征。金刚杵是阿閦佛的标志,《都部陀罗尼目》曰:“金刚杵者是。菩提心义。能坏断常二边。契合中道。”金刚杵表坚利之智,断烦恼伏魔障。

  阿閦佛又名不动佛,不为瞋恚所动,是为“不动”。《阿閦佛国经.卷上.发意受慧品第一》云:“用无瞋恚故,名之为阿閦。用无瞋恚故住阿閦地。”《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见阿閦佛品第十二》记载,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维摩诘以神力令诸大众得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阿閦如来昔行菩萨道时,萌发对众生不起瞋恚的誓愿,经过累劫修行,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


图三:
馆藏“金铜佛立像”
明(1368-1644)
铜鎏金
H77.8×W24.5cm

吉祥德相的如来立像

一、端直严整的如来相好

  馆藏“金铜佛立像”(图三),通身笔直,面相疏朗大方,身相雄浑简练,容仪端直严整,跣足立于单瓣仰莲台上,鎏金脱落处,显深褐色胎体。肉髻宽圆,中饰髻珠,螺发右旋。头部较大,脸圆长耳,宽额丰颐,双眉高朗,慈眼垂视,鼻翼丰满,耳垂微扬,下颔收起,光显含笑,面貌熙怡,为标准的明代佛像造形。胸前“卍”字,浮雕突起,吉祥德相,妙好具足。右臂向下直伸,手肘处雕三道刻纹,手指修长纤柔,表现如来垂手过膝相、手指纤长相。左手曲肘持物,双手皆戴有腕钏装饰。内着僧祇支,中间结带直垂至底,下端翻转成波形状。外着右袒式袈裟,衣角从右胁腰下绕过,搭于左肩垂于背后,衣袖宽垂,衣缘錾刻花草纹,錾工精细,极富装饰性。

二、药师如来的造像化身

  此
佛像右手平伸下垂,手心向上,作与愿印;左手执物,状似药罐。若依佛像手中持物及手印来判其尊名,或象征药师如来托药钵,钵内贮满治病妙甘露。《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六》解释与愿手:“舒指仰掌向下流注甘露水”,表佛应众生祈求,一切皆令圆满,所作之印相。诸佛菩萨都是药师,皆能应众生病,以法药度脱众生。

自财妆铸的菩萨造像


一、观音菩萨的造像表征


图四:
馆藏“菩萨坐像”
明万历四年(1576)
青铜贴金
H53×W33cm

  馆藏青铜贴金“菩萨坐像”(图四),金箔斑剥,铜胎显露,留有红彩。菩萨高发髻,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佩璎珞、耳饰、臂钏、腕钏等庄严具。菩萨袒露上身,胸前佩饰网状U形连珠璎珞,下身着高束腰长裙,腹前系带、红结极具装饰意味。小腿裙褶呈圆弧形,曲走流畅,力道写实,为明代衣纹特色。耳垂花珰,束发披肩,肩搭帔帛,帛带绕臂垂至莲座。整体造型端庄,容仪严净,安然趺坐莲台上。莲座前半部莲瓣层叠交错,后半部则无莲瓣装饰。菩萨坐姿端直,双手举于胸前,拇指与中指相捻,做说法相。冠中化佛表阿弥陀佛,代表顶戴受持佛之教诲,此为观音菩萨的重要特征。

二、菩萨造像的题记铭文

  造像背后肩部帔帛上刻有造像题记,铭文记载:“万历四年六月/吉日铸造/主持僧方□/同弟僧方和/缘首陈献文/匠人温文宣”,背后臀部位置亦刻有另一铭文:“父陈守仁弟陈/廷宝同发心自/财妆铸佛像/壹尊祈保/子孙昌盛”。

  从铭文得知此像造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陈氏家族为祈子孙昌盛,自财妆铸发心所造,体现了民间造像的特色。《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明代观音信仰更深入民间的生活,类别更多,此为一例。

结语

  自元代开始,由于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带来梵式造像的影响,从此西天梵像风格便流传汉地中土,造像的主流由汉式转为藏式风格。这些汉藏混融的金铜造像,鎏金灿烂,纹饰华丽,工法精细,绝大部分都是宫廷所造。明清两代,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藏传金铜造像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和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