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风格的造像艺术
文/中台世界博物馆副馆长、前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造形艺术博士 见迅法师
辽国(907-1125)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与北宋政权并立,“澶渊之盟”成就了辽、宋政权百余年间和平对峙,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为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灭,国祚长达二百余年。契丹为巩固其在汉地政权,积极吸收汉族文化,包括对佛教的信奉,大兴寺塔伽蓝,推广佛教文化,佛教造像则融入北方契丹民族的刚健气势和尚武精神。
金国(1115-1234)是由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权,女真族原为辽的藩属,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金史.本纪第二.太祖》记载,在收国元年(1115)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于1234年被蒙古与南宋联军所灭,国祚一百二十年。
辽、金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入主北国所建之政权,从宋、辽、金诸王朝对峙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生活空间、文化传统、政治环境的差异性和多元性,陶铸出辽金风格佛教造像之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
刚健气派的青铜造像
|
|
图一:
馆藏“青铜造像”
辽(907-1125)
青铜
H38×W29cm |
辽国在帝王崇佛,皇室的带动下,社会奉佛之风盛行,从事刻经、建寺、造像等各种佛事,使辽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契丹的游牧民族性格及草原文化的浑朴作风与审美倾向,影响其造像艺术风采。
依据《金史.太祖本纪》记载,“契丹”是“宾铁”之意,亦作“镔铁”,镔铁是古代的一种钢,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镔铁剑极其锋利。以精炼坚硬的宾铁,象征契丹族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从辽代青铜造像中可以体会到这种契丹族刚健气派的精神。
如馆藏辽代青铜造像(图一),顶戴高耸宝冠,冠饰形制华贵气派,冠面前高后低三层结构,冠饰五身坐佛,带莲瓣形火焰纹光背,呼应上方二重五组镂空连珠波纹饰,顶端上扬呈放射状。冠背三组纹饰中间略损,二条宝缯于耳后打圈结顺肩而下。造像肉髻低平,额部有白毫,面相丰圆,双目低垂,右手举于胸前、握拳竖食指;左手置于腿上、屈中指与拇指相捻,神态伟岸雅健,气度雍容。两肩宽厚,身躯饱满,上身偏长,敞领袒胸,内僧祇支,以带束衣,外着双领下垂式宽袖大衣,领口、袖口、衣边刻划卷草纹饰,襞褶简练、刚健有力,衣褶垂落悬座,左右呈三角形对称,已从唐代的写实悬裳转化为图案化表现。紧收双膝,显右足、隐左足,腿部曲蜿衣纹线条强烈、张力十足,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座上,莲瓣肥硕饱满,座下为六角形束腰须弥座,底部雕刻纹饰。
此青铜造像相似菩萨,顶戴高耸宝天冠,妙衣弥覆垂莲座,俨然有王者贵族气派。高冠形制或受契丹贵族喜戴金银冠式之影响,五佛冠或表五方佛,或受密教之影响。此青铜造像上身魁梧偏长,搭配五佛高冠及束腰莲座,造型具有一种往上延伸的垂直张力,展现出辽代造像的刚健气势特色,亦反映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艺术交融。
质朴健美的菩萨造像
|
|
图二:
馆藏
“文殊菩萨坐像”
辽(907-1125)
木上彩
H42.5×W22cm |
《辽史.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八.食货志上》记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驰兵于民。”契丹族的骑射善战民族传统及尚武精神,表现在佛教造像中,如菩萨像披铠甲的装束可看出一些端倪,从辽代造像中可以体会到北方民族奔放刚健和剽悍勇猛的性格特质。
如馆藏辽代木雕文殊菩萨坐像(图二),菩萨梳高发髻,头戴五叶冠,发辫垂肩,面庞丰腴,双目垂视,神态沉静,耳大嘴小。肩搭帔帛,飘带绕臂,胸饰璎珞,护胸铠甲,衣袖飞扬,右手原似托物置于腿上,左手举于胸前,捻中指与拇指,作说法状,双腿盘曲,右腿于外,端坐狮背莲座上。文殊菩萨骑狮像,象征菩萨的智慧威猛,作无畏狮子吼,助佛弘化。由于在所有菩萨中,文殊菩萨是辅佐世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狮子回首,眼如铜铃,瞪眼张口、翘尾立足,四足伸张,颈戴铃铛,背挂鞍座,流苏垂饰,具有古朴坚毅气势。狮旁为文殊菩萨驭狮的赳赳武夫,刻划写实入微,外族面孔,身着盔甲,曲膝跨步,以英武激昂雄姿,用力拉着缰绳,作驭狮状。驭狮奴称为“昆仑奴”,图像造型受唐文化影响,唐代主要的外来劳工,在中国作奴隶或从事技艺工作的南海国人叫“昆仑奴”,昆仑奴形象深入当时唐人之心。
“昆仑奴”是古代泛指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各国或其国人,或古代称皮肤黝黑的黑色人种,或泛指奴仆。“昆仑奴”的形象自唐以来多见于史籍文献及文学作品之中,如唐代义净大师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一》记载:“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使总唤昆仑国焉。唯此昆仑。头卷体黑。自余诸国。与神州不殊。赤脚敢曼。总是其式。”昆仑是南海诸国之总称,昆仑国本名掘伦,交广之人呼为昆仑,黑色人所住之国名。赤脚“敢曼”,《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一》曰:“敢曼,梵语也。遮形丑之下裳。如此方之裈袴,一幅物,亦不裁缝,横缠于腰下,名曰合曼也。”头卷体黑,赤脚敢曼,即指昆仑奴卷发、皮肤黝黑的主要形象特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于“南蛮、西南蛮”中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林邑,古国名,故地在今越南中部。
浑厚朴实的木雕佛像
|
|
图三:
馆藏“佛坐像”
金(1115-1234)
木上漆
H37×W24cm |
辽金造像手法相近,金代造像风格基本承袭辽代遗风,但造型更饱满壮硕,体魄更浑厚朴实,面部更丰满圆润,流露出北方民族的浑朴风采。
如馆藏金代木雕佛坐像(图三),头上肉髻,髻顶圆相,发髻中分,左右二股延至头后,发中有髻珠,面相饱满,大耳、小嘴,鼻挺、眯眼,手结禅定印,露右足,左足裹于衣内,有唐代包脚式遗风,盘腿有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像袒胸束腰,胸膛开敞壮实,着僧祇支,覆右肩,裸右臂,为正面法服处理手法。背后可见搭于僧祇支之上的袈裟造型,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线条清晰、简洁有力。所谓“僧祇支”,是僧衣之一,即掩腋之衬衣,译曰覆肩衣、掩腋衣等,着于袈裟之下,覆盖两腋、胸部及左肩,长至腰下之长方形衣片。此木雕佛像,写实性强,主色调为朱、赭色,绿、褐色等为点缀,施彩敷色多已脱漆剥落,脸上及胸膛明显可见木质纹理,更显古佛浑朴风采。
结语
辽金造像除了继承中原的汉族文化艺术传统、唐宋造像遗风及写实手法,同时融入了游牧民族和北方地区的审美意趣和表现技法。辽金造像中的宗教情感与艺术体现,展现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雄强气概、力度气韵与古拙风味。造像艺术承载着民族精神与理想寄托,蕴含生命自省的丰富内涵,创造出心灵上熟悉亲切的美好形象,形成了辽金风格的造像艺术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