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二弟子像的石雕造像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圖一:
館藏「石造迦葉立像」
隋~唐(581-907)
漢白玉
H58.2×W21.3cm
  館藏「石造迦葉立像」
(背面局部圖)
  圖二:
館藏「迦葉尊者像」
唐(618-907)
砂岩
H146×W47cm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上,唐代以前很少看到單獨的羅漢像,在石窟寺院及造像碑的主尊兩側,弟子像主要是以佛的脅侍形式出現,與佛、菩薩等構成組像。主尊佛像兩旁,一老一少的比丘像,多半是左迦葉、右阿難,分別是頭陀第一、多聞第一,左右對稱、神韻呼應。二大弟子具有多聞慧解、落實修行的特質,恆常隨侍於世尊身旁。

大迦葉像和阿難陀像

  《大般涅槃經‧卷十‧一切大眾所問品第五》云:「爾時,如來為諸大眾而說偈言:我法最長子,是名大迦葉;阿難勤精進,能斷一切疑,汝等當諦觀,阿難多聞士。」

一、「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

  迦葉,全稱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又稱大迦葉。《翻譯名義集‧卷一‧十大弟子篇第八》云:「或因智大、德大、心大,故稱大迦葉。若約事釋者,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於同姓中尊者最長,故標大以簡之。」大迦葉尊者,修習苦行,少欲知足,去除煩垢,勇猛精進,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

  中台山博物館之館藏「石造迦葉立像」(圖一),老僧像,頂戴帽,雙眉緊蹙,額頭、眼角、面頰、嘴角,皺紋滿布,乾癟老態。面部方正、細眉高揚、雙眼緊閉,嘴部緊閉微翹,頸部筋肉緊繃,前胸露出肋骨、歷歷可數,顯得瘦骨嶙峋。神情若有所思、沉靜堅定,鮮活地表現出堅毅沉穩、苦行修道的行者形象。左手下垂持一桃形物,右手舉持一蓮苞,或影射「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禪宗典故,或暗喻「心性」像蓮花般清淨純潔。

  此造型展現隋至唐的羸瘦苦行僧特色,內著僧祇支,外罩大衣,左肩披搭一偏衫,背後可見其衣紋梳理脈絡。頭戴僧帽、繫帶於頭後綁束,觀其僧帽結構,繫帶鬆綁垂下,造型似觀音頭巾,即俗稱「觀音兜」,又稱「菩薩巾」。

  《四分律‧卷第四十》云:「爾時比丘,裹頭至佛所,白言:大德,此是頭陀端嚴法,願佛聽。佛言:『比丘不得裹頭,是白衣法,若裹頭如法治。』時諸比丘頭冷痛白佛,佛言:『聽以毳若劫貝作帽裹頭。』」此為早期出家僧人不許戴帽之規定,後來佛陀聽許比丘天寒頭痛時,可以毳或劫貝作帽裹頭之記載。《說文解字》:「毳,獸細毛也」。《一切經音義‧卷第二十六‧第二十卷》云:「劫貝娑花(花同柳絮,可以為綿。詢問梵僧,白氈(或名白氎)是也)。」即以劫貝樹之絮織之者。

  另一館藏「迦葉尊者像」(圖二),此尊造像額部、嘴角刻劃皺紋,雙眉緊縮,目光深邃,面頰雕刻符合人體解剖學。面容威嚴、沉穩持重,面帶笑意,刻畫出傳佛心印的燦然一笑。頸部堅實,胸骨畢現,袒右肩袈裟,衣紋流暢,雙手抱拳,跣足立於蓮座上。雕工刻法,表現了唐代寫實的時代風格。此像呈現剛毅、結實的壯年造型,展現尊者的智慧淵廣、沉毅寬宏的樣貌,神情中帶有一股豪邁之氣。

  弟子造像的造型、面貌、手勢等,具有人格特質與象徵意涵,如佛的脅侍弟子一般多為合掌姿勢,以示對佛法恭敬受持之心,唯獨迦葉尊者是雙手握拳。《付法藏因緣傳‧卷第一》記載,過去久遠毘婆尸佛入般涅槃之七寶舍利塔,塔中有如來像,面上金色少處缺壞,時有貧女意欲補像面,迦葉爾時為鍛金師,聞其為福,歡喜治之瑩飾,以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真金色。仗此以紫光金莊嚴佛像之功德,使他世世生於富貴人家,且身上常有大光明。握拳是為了將手中的光明遮住,表示尊者的謙遜,不與佛爭輝。

二、「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圖三:
館藏「石造阿難立像」
隋~唐(581-907)
漢白玉
H57.9×W20.3cm
圖四:
館藏「石造阿難立像」
唐~宋(618-1279)
漢白玉
H65.5×W18.2cm

  阿難,全名是「阿難陀」,有歡喜、慶喜、無染之意。為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大智度論‧卷第二》記載佛般涅槃時,阿難問佛:「佛經初作何等語?」佛言:「如是我聞:一時。」因此,結集佛經時,能夠憶持佛陀所有教法的阿難,首唱「如是我聞」,置於經首。

  館藏「石造阿難立像」(圖三),面相清秀,溫和親切,五官小巧,眉線隆起,雙眼齊平,刻有酒窩。腰部略向左擺,重心落於左腳。雙手置於腹前,右手握左手腕,左手提持念珠。優雅閑適,體態萬千,展現秀俊儒雅造型。外罩大衣,內著僧祇支,腰部結帶,結帶下刻淺弧線皺褶,衣紋階梯式線條流暢,背面衣紋自右脥延伸至前方,穿平頭僧鞋立於蓮臺上。

  另一館藏「石造阿難立像」(圖四),面龐豐潤,寬額豐頤,五官立體,眉清目秀、雙眼細長。體態豐盈,神情平和,年輕俊秀。身著開襟式袈裟,內著僧祇支,階梯式衣褶流暢,刀痕洗練精準,線條清晰遒勁。雙手抄於腹前,右手握住左手腕,左手持一數珠。雙肩圓潤,身軀厚實,腰部微向右擺,重心略於右側,跣足立於一四方臺座上。此尊阿難造像具有很強的寫實性,造型結構具有西方審美觀,人物形體刻畫完美。

  《大智度論‧卷第三》記載阿難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老少好醜,容貌顏狀,皆於身中現。造論者並讚言:「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能令人心眼,見者大歡喜;諸來求見佛,通現不失宜!」

二弟子像的禪宗精神

  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個性化的寫實刻畫,融合崇高的宗教理想,從內心世界到外在形貌,把弟子形象表現得鮮明生動。二弟子單體石雕造像,提醒學人要行解並重,事理圓融。此二大弟子,是佛所付囑的傳法之人。《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五》記載:「我今持此法付授迦葉及阿難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今持法寶付囑二人,善念誦持,使不斷絕,流布世間。其有遏絕聖人言教者,便為墮邊際。是故,今日囑累汝經法,無令脫失。」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記載,靈山會上釋尊拈花示眾,大迦葉尊者頓悟自心破顏微笑,世尊當眾宣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大迦葉尊者,不僅是佛陀傳法的第一人,更是禪宗傳佛心印的濫觴。

  《付法藏因緣傳‧卷第二》記載:「摩訶迦葉垂涅槃時,以最勝法付囑阿難。」往古世阿僧祇劫,定光如來時為沙門,畜一沙彌。沙彌為師乞食,時有長者常相供給,沙彌不復行乞,專心誦讀。爾時之沙彌即釋迦世尊,施食長者即阿難。以斯福緣,阿難比丘智慧深妙,總持強識,多聞弘廣,不可稱記。

  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付法摩訶迦葉,為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又傳予阿難尊者,為禪宗二祖。次第相傳至菩提達磨大師,是為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從西天到東土,祖祖相傳,時空流轉,不變的是諸佛菩薩暨祖師們弘演教法、悲憫眾生的心懷。

結語

  禪宗傳持諸佛心印,只為啟發學人,契悟本具妙明真心。明白自己的菩提心,就是見到本心本性。本具的清淨心,就是佛性、覺性。所謂「禪者,佛之心」,禪本平常,由拈花而至喝茶吃餅,日用的見聞覺知,皆是佛性之作用,時時保任當下這念心,便能直指心源。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正鵠,正是禪宗法門之宗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