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台禪寺副住持專任國際弘法中心主任兼任泰國泰佛寺住持 見允法師
在曼谷湄南河畔與皇家田廣場之間,原是泰國皇室前宮的國立博物館,屋脊尖端嵌飾金光燦燦的造型代表大鵬金翅鳥,喻示神化身為王的象徵,襯托出國家級博物館建築的莊重。曼谷國立博物館是由泰國卻克里王朝拉瑪五世於1874年建立,展示泰國各時期歷史文化及亞洲各地珍貴的佛教藝術。
▲曼谷國立博物館館藏銅製觀世音菩薩半身像正面,菩薩胸前配戴瓔珞。 |
早晨信眾備妥食物等候托缽僧眾到來,並期待出家師父接受供養後的賜福祝願,這是泰國街道上的日常景觀。歷朝歷代皇室護持南傳上座部佛教,風行草偃,巴利語清淨法音傳唱不絕於耳,各式各樣的佛塔矗立在中南半島沃土上。
曼谷國立博物館展廳中有一尊銅製觀世音菩薩半身像,彷彿凝聽眾生心語,注視著觀眾應當隨順覺性、堅住正念。這尊具有「三佛齊(Srivijaya;又稱為室利佛逝)」時代特色的觀音像,是於1905年由丹龍拉差努帕(Prince Damrong Rajanubhab)親王在泰國南部素叻他尼府差亞縣帕博羅瑪泰寺(Wat Phra Borommathat Chaiya Ratchaworawihan)所發現。三佛齊(室利佛逝)王國曾是七至十四世紀間的東南亞強大王國之一,在八至十世紀更是南傳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播中心。雖然至今仍不能知曉三佛齊王國首都的確切位置,但相信泰國南部從素叻他尼府至宋卡府一帶都屬於大乘佛教信仰流行區域。
左圖:觀世音菩薩半身像左臂配戴臂釧 右圖:觀世音菩薩半身像背面 |
此尊觀音像推測是製造於七至八世紀間,可歸類於印尼中爪哇(Central Java)的三佛齊藝術,同樣受印度承襲笈多後期的帕拉王朝藝術影響,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亦藏有相類似的觀音像。曼谷國立博物館這一尊觀音銅像彷彿默默陳述著史實,在泰國土地上亦曾經盛行過大乘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在泰國非常受到崇敬的佛使比丘尊者,曾經於1998年讚歎此尊觀音像,具顯正念智慧與無量慈悲,並肯定造像者必是深明佛法。因此佛使比丘尊者託人複製此尊觀音半身像,安置於禪修道場中的明顯處,讓人觀像而體會法喜禪悅。
▲泰國東北部武里南府的帕儂藍石宮 |
其實不僅在泰國南部曾經流行過大乘佛教,東北部呵叻府、武里南府的幾處古高棉遺址,亦是大乘佛教曾經在此地傳布的證明。披邁石宮、孟潭石宮、帕儂藍石宮等遺址已經提出申請登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石宮建築風格屬於柬埔寨吳哥王朝藝術。吳哥王朝為柬埔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原先信奉印度婆羅門教,直到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於1181年即位後,將國教改為大乘佛教,許多石宮神廟改為供奉佛像,觀音信仰非常盛行。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間,吳哥大城堪稱為南傳大乘佛教中心,同時此地也包容原先流行的婆羅門教。吳哥王朝文化高度發展,人才濟濟,然而社會下層發展卻是另一個面向。斯里蘭卡大寺派上座部佛教於十二世紀末傳入緬甸,到十三世紀中葉傳播到泰族地區,然後再傳到柬埔寨。隨著吳哥王朝國力變化衰退,民間厭倦浮華,僧眾刻苦清修的解脫精神直接在柬埔寨民間盛行,回歸質樸傳統。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經開示:「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佛法為基礎。」並藉中台禪寺主體建築的「中台錫杖」以相表法,大小乘佛法圓融無礙。法無高下,應機者妙,誠如六祖大師所言:「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南北傳佛教通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博物館展廳中的觀世音菩薩半身銅像無言靜默也是在說法,就看觀賞者能否反聞聞自性。
觀音大悲心,默然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