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台禅寺副住持专任国际弘法中心主任兼任泰国泰佛寺住持 见允法师
在曼谷湄南河畔与皇家田广场之间,原是泰国皇室前宫的国立博物馆,屋脊尖端嵌饰金光灿灿的造型代表大鹏金翅鸟,喻示神化身为王的象征,衬托出国家级博物馆建筑的庄重。曼谷国立博物馆是由泰国却克里王朝拉玛五世于1874年建立,展示泰国各时期历史文化及亚洲各地珍贵的佛教艺术。
▲曼谷国立博物馆馆藏铜制观世音菩萨半身像正面,菩萨胸前配戴璎珞。 |
早晨信众备妥食物等候托钵僧众到来,并期待出家师父接受供养后的赐福祝愿,这是泰国街道上的日常景观。历朝历代皇室护持南传上座部佛教,风行草偃,巴利语清净法音传唱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佛塔矗立在中南半岛沃土上。
曼谷国立博物馆展厅中有一尊铜制观世音菩萨半身像,仿佛凝听众生心语,注视着观众应当随顺觉性、坚住正念。这尊具有「三佛齐(Srivijaya;又称为室利佛逝)」时代特色的观音像,是于1905年由丹龙拉差努帕(Prince Damrong Rajanubhab)亲王在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府差亚县帕博罗玛泰寺(Wat Phra Borommathat Chaiya Ratchaworawihan)所发现。三佛齐(室利佛逝)王国曾是七至十四世纪间的东南亚强大王国之一,在八至十世纪更是南传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播中心。虽然至今仍不能知晓三佛齐王国首都的确切位置,但相信泰国南部从素叻他尼府至宋卡府一带都属于大乘佛教信仰流行区域。
左图:观世音菩萨半身像左臂配戴臂钏 右图:观世音菩萨半身像背面 |
此尊观音像推测是制造于七至八世纪间,可归类于印尼中爪哇(Central Java)的三佛齐艺术,同样受印度承袭笈多后期的帕拉王朝艺术影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亦藏有相类似的观音像。曼谷国立博物馆这一尊观音铜像仿佛默默陈述着史实,在泰国土地上亦曾经盛行过大乘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在泰国非常受到崇敬的佛使比丘尊者,曾经于1998年赞叹此尊观音像,具显正念智慧与无量慈悲,并肯定造像者必是深明佛法。因此佛使比丘尊者托人复制此尊观音半身像,安置于禅修道场中的明显处,让人观像而体会法喜禅悦。
▲泰国东北部武里南府的帕侬蓝石宫 |
其实不仅在泰国南部曾经流行过大乘佛教,东北部呵叻府、武里南府的几处古高棉遗址,亦是大乘佛教曾经在此地传布的证明。披迈石宫、孟潭石宫、帕侬蓝石宫等遗址已经提出申请登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石宫建筑风格属于柬埔寨吴哥王朝艺术。吴哥王朝为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原先信奉印度婆罗门教,直到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于1181年即位后,将国教改为大乘佛教,许多石宫神庙改为供奉佛像,观音信仰非常盛行。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间,吴哥大城堪称为南传大乘佛教中心,同时此地也包容原先流行的婆罗门教。吴哥王朝文化高度发展,人才济济,然而社会下层发展却是另一个面向。斯里兰卡大寺派上座部佛教于十二世纪末传入缅甸,到十三世纪中叶传播到泰族地区,然后再传到柬埔寨。随着吴哥王朝国力变化衰退,民间厌倦浮华,僧众刻苦清修的解脱精神直接在柬埔寨民间盛行,回归质朴传统。
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曾经开示:「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佛法为基础。」并藉中台禅寺主体建筑的「中台锡杖」以相表法,大小乘佛法圆融无碍。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诚如六祖大师所言:「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南北传佛教通为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博物馆展厅中的观世音菩萨半身铜像无言静默也是在说法,就看观赏者能否反闻闻自性。
观音大悲心,默然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