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木雕分館館長 見排法師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住世──修護主題展」正式於一百一十二年八月開展了。這是一個讓普羅大眾管窺博物館文物修護工作的「科普性」展覽;退一步看,也具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在於它能夠讓中台世界博物館就文物修護的專業工作,進行整理與回顧,並提醒著自己:修護工作是完整「博物館」定義且應與展覽推廣工作齊頭並進的一項隱微任務,更是諸多文化資產得以「住世」的重要憑藉之一。第二層意義,在於試著將一些文化資產保存與修護的訊息與想法,回饋給整個社會,希望藉由這些涓滴善法,鼓勵不同世代共同「注視」自身周邊文化資產的保存狀況。
在「住世──修護主題展」中,展陳一幅木造橫匾,匾心題刊「拈花說法」,大氣且莊重。它是本次修護展的主要看點之一,也是能為觀眾呈現木造文物老化、修護、補作等不同修護層次的展件之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件木造橫匾在修護前、中、後的階段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而修護師又是如何陪伴它走過這整個過程。
關照:修護前檢視
每一段文物修護工作,不論文物價值、大小、意義之別,修護師都必須進行「狀況檢視」,也就是抱著詢問「怎麼了」的心情,以平等心將文物上下、裡外仔細看過一遍。這件橫匾在結構上,雖然無鬆動或重大缺件問題,但僅憑肉眼便可見到:中央「心字板」區域有著兩條明顯的橫向平行開裂紋;部分題字表層翹起或斷裂;朱色砂粒層也因舊有修復材料的老化而出現視覺上的突兀感;四周「邊抹」累積著積塵;裝飾層起甲或破損等狀況(圖一)。換句話說,藏品在未來的歲月裡,可能發生如:裝飾層起甲處、題字斷裂處繼續惡化,甚至導致缺損等風險。
圖一: 「拈花說法」橫匾在修護前的可見光檔案照。中央刻有文字的區域稱為「心字板」,刻有花鳥的部分,則是「邊抹」。 |
在初步問過「怎麼了」之後,修護師需要針對問題點,再次追問「為什麼」。此時,修護師就需要借重不同的工具或設備,來協助他們判斷文物們的「疼痛指數」。在這件橫匾身上,修護師使用了幾個比較常見的分析工具:X光檢視、紫外線檢視、XRF(X-ray fluorescence,X射線螢光)分析儀。同時,為了盡可能重現朱色底面上已經脫損的顆粒感裝飾層,修護師也對橫匾局部區域進行手持顯微檢查,再對某些不確定的裝飾層取樣後,進行高倍數顯微鏡的切面檢視。(表一、圖二)
用途 | 所得訊息 | |
X光檢查 | 利用X光對各材料穿透能力的不同,了解物體在表面下是否存在不同材料。 | 心字板陽文上未見清末民初常見的釘著工法,而是在三片組成的心字板四周,出現角材與心字板固定的釘子影像。 |
紫外線檢查 | 利用不同材料(尤其有機材料)對紫外線下螢光反應的不同,了解在物件表面分佈的材料狀況。 | 至少在「拈花說法」部分,存在不只一次的舊修所留下之不同材料。 |
XRF檢查 | 利用不同元素對X射線照射 / 刺激下螢光訊號的不同,了解物件本身可能含有的元素。 | 在心字板朱色區域的材料含有「鉛」,推測朱色的呈現,不是使用朱砂(含汞),有可能為「鉛丹」。 |
顯微檢查 | 利用物理放大原理,了解物件表面細微處的狀態。 | 「拈花說法」四字表面的完成面及貼金屬,出現細微裂縫(micro-cracking);心字板朱色砂粒層因周圍接合膠/漆層的老化而脫落。 |
表一:「拈花說法」橫匾設備的檢查概要。 |
圖二a:透過橫匾的X光檢視,可以看出匾額在結構上的拼合方式。 圖二b:從手持顯微影像中,可以看到「拈花說法」表面材料的開裂。 圖二c:在切片顯微影像裡,橫匾心字板上的朱色砂粒即將從膠著材料上脫落。 |
綜合不同光線、射線設備以及顯微檢視後,我們可以大概了解到:橫匾中央明顯的水平開裂紋,來自於三片橫板長時間的縮脹運動,目前則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裝飾層的老化與早前未知的外因損傷,造成原有貼金層、朱色砂粒層的脫落,以致題刻部分缺損;舊有修復材料也因老化而出現不平整、脫膠、色差,連帶加深對朱色、貼金裝飾層的保存風險;而積塵也會在環境因素交互作用下產生極化現象(polarization),間接危害周圍裝飾層。
對治:應病適藥
因應上述幾點的檢視訊息,我們知道,這件文物身上的物件與文史訊息,正在緩慢地減少中。於是,修護組提案以「固定化修護(stabilization)」為主,以「必要性修復/補作(restoration)」為輔,為這件橫匾延長保存性,並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原有的視覺樣貌,藉以維護藏品在未來年歲中的文化近用性。
圖三a:以Balsa巴沙木作為填料,除了可以減少粉狀填料的用量,也能借助巴沙木與膠材的特性,為其周邊材料保留合適的縮脹容許度。 圖三b:「拈花說法」橫匾在修護後的可見光檔案照。 |
在修護工作之初,修護師先以「乾式清潔」移除各角落的明顯積塵,再以「濕式清潔」將橫匾細細地清過一遍。這樣的清潔工作,其實是修護工作十分關鍵的「起手式」;透過近距離的清潔「接觸」,等同再次看過文物的各個細節,抓出需要在後續工作中留意或加強的地方。清潔之後,修護師使用較高濃度的B72(丙烯酸合成樹脂),將脫落的邊抹部件、翹起的局部題刻黏回原位。其後,對於心字板中央兩道開裂,修護師需要選用在彈性上能適應未來板材膨縮運動的填補材料,故使用巴沙木(Balsa,俗稱飛機木)或日本紙(超薄長纖維紙)配合不同濃度的B72進行初步填縫。而接近表面的細部填縫或全色,則選用具有一定耐候性的Plextol B500(丙烯酸乳劑)作為膠合劑。有趣的是,在進行朱色砂粒層的補作時,修護師做了幾種材料的測試,最後選擇了沙畫材料來模擬文物砂粒層的表面紋理,成功將砂粒層及整件文物盡可能地回復至當初的面貌。(圖三)
住世:知能、資材與技法的共成因緣
圖四:蘇格蘭歷史環境局指出,歷史資產的保存管理工作需先健全知能、材料、技術的基礎,其後方得衍生出創新、應用、教育等面向。 |
文物的老化與衰變是無可避免的,而修護工作中的知能、材料、技術,也正在世代實踐中日新月異著。在保存修護工作中,不能偏倚任何單一因素,而是需要透過知能、材料、技術三者的「共伴」;正如「觀行」、「學思」必須並重,也正如蘇格蘭歷史環境局所提的概念示意圖(圖四)。修護知能如同修行的「知見」,是照亮門道的明燈;修護材料則如同「法門」,選擇敲門磚;而修護技法就像你怎麼去「敲」那扇門:輕重拿捏、該敲多深⋯⋯,唯有三者因緣和合並持續運作,方能成就。
對於修護師而言,每段修護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新學習,「拈花說法」橫匾的修護工作更是如此。所幸,藉著修護知能、材料、技法的運用,這件文物回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守護了文物背後文史與佛教藝術上的意義。
世間學皆方便因緣法,木雕分館「住世──修護主題展」歡迎您一起來「注視」博物館如何運用因緣法牽繫千年不變的供養真心。同願佛教文物及其身後的文史藝術意涵、佛教義理,能長遠地「住世」在人們的身旁。
引用及參考書目:
1.釋見排,〈世世永「保」用〉。中台世界博物館館刊,Vol. 4,2021年12月。
2.林余宣、張筱芸,〈住世:修護主題展「拈花說法」匾額的表裡內外〉,中台世界博物館館刊,Vol. 6,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