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中台世界博物館歷經多年研究及長達一年策畫,精選四十多件館藏的泰國佛像,於一百一十二年七月一日「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正式開展,館方特別舉辦開展活動。活動內容分別是上午的策展人導覽,以及下午的開展講座,題目是「舌尖上的佛國」。期望用多元的視角,為「佛.國」特展揭開美好的序幕。
在中台世界博物館3樓301B、302B特展室,推出台灣首見泰國造像藝術特展──「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展出八至二十世紀,橫跨千年的泰國佛像,展現台灣稀有的泰國佛教藝術經典。
▲展場中以泰國佛教建築的古老「山門」造型,化作時光隧道,邀請觀眾進入不同時期的泰國造像歷史。 |
泰國佛教歷史悠久,95%民眾信奉佛教,館方將泰國不同時期的展件,以泰國佛教建築的古老「山門」化作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一同邀請觀眾隨著門的變化,看見長久以來,泰國這片土地人民的信仰與文化的根基。佛教起源於印度,遍布亞洲各地。其中,伴隨佛教而產生的造像藝術,常在各地出現在地化的轉變。泰國佛像的造型千變萬化,與中土佛像風格截然不同。除了大量使用金屬材質,並以高貴的金色莊嚴佛像之外,每尊造像的姿態豐富,題材多元,散發著生氣勃勃的意象。千年以來,每尊造像都是過去造像者的精心傑作,不但展現古人對佛法的信仰,也使現代人重新看見泰國人千百年來誠摯向佛的傳統。泰國文化與佛教密不可分,日常生活、傳統習俗處處可見佛教深刻的影響。除了貫穿時空的山門之外,館方特別以民眾習慣的「旅遊」視角,將泰國寺廟壁畫、皮影戲、佛塔、水燈節等元素,融合於展區設計之中,引領觀者在認識泰國佛像造像藝術之餘,也能以情境了解泰國的風俗文化。
為了讓觀眾能更深入了解泰國佛教,館方特別以泰北清邁有名的宗教體驗活動──Monk Chat為情境背景,設計語音導覽服務,讓觀眾不用出國,就可以實際體驗與泰國在地僧人的藝術對話。
|
|
展區中的「禮佛情境區」,讓觀眾親身體驗泰式禮佛儀式。此外,也特別邀請美感教育老師設計一系列「觀景卡」,輔助觀者在展覽中發現佛像的造型之美、體驗泰國文化點亮水燈、為佛像貼金、在佛足上立錢幣祈福,加深與展覽的互動。在認識泰國文化的同時,觀景卡上的問句,進而引導觀眾透過反思得到啟發,找到觀展與自身的連結。
由於泰國一年只有三季,分別是夏季、雨季、涼季,所以館方還特別設計,讓觀眾可在「佛國,無國界」的光影空間,寄出由館方精心設計的「三季限定」明信片,邀請更多親友參訪中台世界博物館,只要帶著這張明信片的親友都可以免費入館參觀,一同於佛教歷史文物中,體會佛法的真義。
在開展日上午的導覽活動中,由「佛.國」特展的策展人親自為觀眾介紹本次特展的展覽主軸、展示設計與展件。從八世紀到二十世紀,共有八個主題,可以從墮羅缽底的造像看到孟族的信仰;從素可泰王國看到精湛的造像工藝;再從拉達那哥欣看到造像的傳承與創新。在策展人的一一介紹下,開啟一場跨時空的「佛.國」之旅,讓觀眾得以一窺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佛教興盛的燦爛文明。
導覽過程中,有的觀眾在仔細聆聽之餘,亦抄寫筆記認真記錄;也有觀眾好奇地詢問造像的手勢意義、裝飾來源。在與策展人的一問一答中,許多觀眾對「佛.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導覽的尾聲,策展人也用展件「濕婆神與佛」的小故事向觀眾說明「觀照自身」的意義,期許所有觀眾在人生的每個旅程中,都能「找到自己」。
開展日的下午,中台世界博物館特別邀請到暢銷書作家王瑞閔老師,以「舌尖上的佛國」為主題,讓觀眾用飲食文化的視角走進「佛.國」。
泰國的料理吸收周邊不同族群、國家的食材與技術,繼而發展成多元而獨特的菜系,而這些泰國美食在傳進台灣的過程中,又因為料理的方式與香料的限制產生了巧妙的「文化差異」。原來,真正的打拋料理中的葉子,不是九層塔,而是聖羅勒;摩摩喳喳裡面的「白玉丹」,就是海底椰,而它的葉子常用來抄寫貝葉經;鄭信王喜愛的東炎湯,其中的香料有南薑,而南薑其實有記載在本草綱目內,也是台灣中南部常見的料理食材喔!
王老師說:「文化跟植物密不可分。」從飲食、典籍、宗教、藝術……我們都能在不同的文化視角裡,尋找到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花草樹木。講座的最後,王老師也向觀眾介紹,如何在台灣找到道地的泰國美食與香料,期許在台灣的我們,能透過「吃」的感官經驗,重新認識舌尖上的「佛.國」!
4.王瑞閔老師向觀眾介紹道地的泰國美食與香料。 5.只要持有由館方寄出的明信片,即可免費入館參觀。 6.觀景卡上的問句,引導觀眾透過反思,找到觀展與自身的連結。 |
中台世界博物館「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在既專業又有趣的活動中展開為期一年的展覽。展期間,博物館將陸續結合泰國藝術、文化與節慶舉辦豐富的藝文活動,除了開展的講座,以及好評加場的策展人導覽,更邀請泰國樂舞老師來台演出泰國傳統樂舞,還有手作泰國水燈,泰國紀錄片播映等,期許觀眾能以不同的角度看見泰國的宗教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