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循門遊「佛.國」──館藏泰國造像藝術介紹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研究暨推廣組、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考古與藝術史碩士 陳宜安(傳唯)



  「佛國」一詞,在古代原指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一百一十二年七月,中台世界博物館年度特展「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借以指代二十一世紀中,難得一見的佛教國家──泰國。談起「泰國」,大部分的人容易想起此地豐富的飲食文化,而對於泰國的宗教,常有一種深不可測的神祕印象。現在的泰國,雖然存在著多元的宗教信仰,但是仍有高達95%以上的人口比例信仰佛教,想見佛教對此地的影響,應該非常深刻。佛教傳入泰國的歷史相當悠久,根據當地人的說法,約莫於古印度阿育王時期,佛教就已傳入暹土。從古至今,泰國土地上的人民經常在「造佛像、積功德」的觀念下,創造出豐富的佛教造像藝術。

  藝術,是人「心念」的體現。從泰國歷代的造像藝術中,可以看見此地人民對佛法的種種體會。若再細細解讀每件造像背後的歷史訊息,便能看見泰國歷來對佛法堅定不二的信心。

遊佛國從「看見」開始

  此次展覽共分為兩個敘事主軸:其一為「循著時代之門」。去泰國旅遊,經常能看見許多佛教寺廟建築。為了記錄旅途中的每一刻,許多觀光客選擇在這些富有泰國色彩的山形門廊前,拍照留念。這些古老的山門,曾為無數人打開進入佛教世界的通道。而這次展覽就以泰國不同時期的「山門」劃分時空,帶領觀眾跟隨門的變化,移步換景,進入泰國的時空隧道,看見佛國的歷史與文化。

泰國最早的佛像

1.佛立像
 八至九世紀,青銅
 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2.喜金剛像
 十二世紀,青銅
 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泰國佛教藝術濫觴於墮羅缽底(Dvaravati)時期。佛教藝術發軔於印度,遍及亞洲各地。佛像的傳播發展過程中,不論在何地,似乎免不了「模仿」與「轉化」的階段。館藏一件墮羅缽底的佛像(圖一),為台灣稀有罕見的早期泰國造像。其大而右旋的螺髮與袈裟衣襬所呈現的「U」字型紋路,承襲著印度笈多時期的造像傳統。除了沿襲印度的造像形式外,墮羅缽底佛像的雙手舉至胸前,各結象徵著「說法」的手印。雖然學界目前尚未能完整地解釋雙說法印所蘊含的意義,卻可由此看出此時佛像出現對於「對稱性」的美感選擇。1

印度教與大乘佛教的影響

  現今大眾對泰國的宗教印象中,經常聽到「四面佛」,並且誤以為祂是佛教中所謂的佛。這位被誤稱為「佛」的印度教神祇,因為可以圓滿眾生許多心願,因此廣受供奉,這也讓我們看見泰國宗教當中,印度教在其中的影響力。印度教傳入暹土的時間,雖與佛教差不多,在「高棉時期」之中,還曾一度成為主流的宗教;許多印度的政治思想、科技與文化也在此時種下深厚的根基,成為泰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印度教之外,高棉的統治者也有幾位信仰佛教的國王,其中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便是其中最為出名的一位佛教國王。高棉所信仰的佛教部派,與現今泰國普遍信仰的「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或稱南傳佛教有所不同,主要是信奉金剛乘佛教(Vajrayana Buddhism)。因此,高棉時期的佛教造像富有濃厚的密教色彩。其中,赫魯嘎造像中的喜金剛(Hevajra),2因其儀軌具有護國之功德力,廣受高棉統治者傳奉,因此有許多造像產出。此次展覽展示館藏一件高棉時期的喜金剛像(圖二),其優美的身姿,將化身的十六臂、四條腿,表現得流暢優雅,為全台獨有的經典之作。

走向幸福的曙光

3.佛行走像
 十五世紀風格,銅
 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4.佛坐像
 十六世紀,銅漆金
 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5.佛立像
 十六至十七世紀,銅漆金
 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現今的「泰人」原居住在中國西南方,隨著族群遷徙和與不同族群的融合,逐漸定居於現今泰國。3泰國北部的素可泰地區,曾為高棉的領土,因十三世紀末,高棉勢力衰微,當地人便以地為名,趁勢建立泰族史上第一個王國。

  素可泰(Sukhothai),意義為「幸福的曙光」,它的建立迎來了許多轉變,同時也奠定了眾多泰文化基礎;其中,像是現在大家熟知的泰國佛教,便是從此時開始,改以上座部佛教為王國的主要信仰,並且延續至今。此外,素可泰的造像藝術,由於底蘊深厚、造詣精深,直至現今仍是泰國人引以為傲的藝術黃金年代。素可泰的造像藝術之中,不容錯過的「行走佛像」,最早見於印度,但僅限於建築浮雕;直到傳入暹土之後,泰族才借題創造出「單體」的行走佛像,堪稱世界第一。素可泰的行走佛像(圖三),將佛的種種相好表現極致,展現出泰族人獨具新意的審美與創造力。

極致包容的美

  約莫同一時期,在素可泰的北方出現一個稱為「蘭納(Lanna)」的王國。這個王國所在地為西南絲路所經,加上王國名稱的意義──「數百萬畝稻田」,可知此地不但貿易經濟發達,農產也相當豐富。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不同風格的造像藝術易彙集於此,造就此地的佛像摻揉著多元造像特徵,融合出極具辨識度的美感。蘭納佛像的身軀豐滿壯碩,表情肅穆儼然(圖四),底座蓮台肥滿厚實,呼應著佛像圓滿的形態。由於蘭納的地理位置條件佳,在古代曾多次被鄰近政權侵奪領土;或許因為這些緣故,使得此地的佛像流露著一股內斂堅強的氣度。

大航海時代的耀眼新星

  約於十五世紀左右,素可泰的南方出現「阿瑜陀耶王國(Ayutthaya)」。此一國名出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阿育陀城」,具有不可攻摧的象徵意義。十五世紀起,亞洲迎來西方的大航海時代。由於阿瑜陀耶國土臨近沿海,使得不同國家的商人於此聚集,帶動了此地經濟的發展。阿瑜陀耶因為經濟發達,所以國力逐漸壯大。在短短的四百年間,此國佛像風格變化多端;除了傳承墮羅缽底、高棉的傳統之外,又將素可泰造像精髓融合其中,逐漸形塑出泰式佛像的典範,成為後代拉達那哥欣國(Rattanakosin)的重要造像依據(圖五)。

  佛教,是泰國文化的根基,也是泰國藝術的重要泉源。「佛.國」特展,期待大眾能循著不同時期的「山門」,在看見泰國的佛系文化之外,打開自己的心門,找到埋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那片佛國淨土。



注釋:

1.Chedha Tingsanchali, "Les représentations du Buddha en double vitarka mudrā", in Pierre Baptiste and Thierry Zéphir, eds., Dvāravatī: Aux sources du bouddhisme en Thaïlande, Paris: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 Musée Guimet, 2009.

2.彼得.沙洛克(Peter Sharrock),〈亞洲海域中的赫魯嘎曼荼羅聖地〉,出自《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南投:中台世界博物館,2023)。

3.彼得.史基林(Peter Skilling),〈當佛法傳至暹土〉,出自《佛.國:館藏泰國造像特展》(南投:中台世界博物館,2023)。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