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清當時銀杏正流行──漫談銀杏和北朝聖樹圖像(一)

文/編輯部



  銀杏在中國向來被視為佛教聖樹,古寺梵剎中也多栽植銀杏。北宋詩人梅堯臣曾賦詩吟詠古寺中的銀杏雙樹:「百歲蟠根地,雙陰淨梵居。凌雲枝已密,似蹼葉非疏。」詩中清楚描述了銀杏的特徵,壽命長、樹體高大挺拔、枝繁葉茂、葉片如鴨腳蹼狀般;這些特色也普遍被認為是銀杏被選作聖樹的原因。那麼,銀杏究竟是何時開始成為佛教的聖樹?又為何被選中?囿於早期文字資料的不足,並無法直接解答這些疑問。1

1-1. 佛三尊像

北齊(550-577)

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1-2. 佛三尊像局部

  有意思的是,早期文獻雖付之闕如,但在兩晉南北朝的繪畫和佛教造像中卻屢屢可見銀杏圖像;在中台世界博物館藏的北朝造像中,就有為數不少的扇葉形雙樹圖像(圖1),其中尤以河北地區的白石造像居多。這為我們打開了新視野,藉此來探尋銀杏成為佛教聖樹背後的種種因緣。

銀杏的圖像源流與特色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大量造型各異的聖樹圖像2,其中有一類扇葉形聖樹,在北魏晚期開始出現於洛陽及其鄰近地區的石窟、造像碑中,並且在山西、陝西及甘肅地區也有發現。

  其實更早之前,這類扇葉形樹木已出現在繪畫中,如東晉時期傳顧愷之《洛神賦圖》(圖2);南京出土的著名大型墓室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3)中也出現了數株銀杏樹,其製作年代為南梁時期,在此磚畫中樹木是作為人物之間的分隔物件。同一時期,在河南洛陽一帶也可見銀杏蹤跡,出土的石棺床中刻畫了大量相似造型的樹木(圖4、5),大多是孝子圖中的山林背景。

2. 傳顧愷之
 《洛神賦圖》
 (局部)
 東晉(317-420)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竹林七賢與榮啟期》
 (拓本局部)
 梁中大通三年(531)
 南京博物院藏

4. 河南洛陽石棺床•
 孝孫原穀(拓本)
 北魏(386-534)
 洛陽博物館藏

5. 河南洛陽石棺床•
 丁蘭行孝(拓本)
  北魏(386-534)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
 館藏

  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圖像具有相同特點,葉片均作圓扇形,頂端如波浪狀起伏,兩葉為一組,在兩葉片交錯處有小洞,葉片多而繁密交錯,表現出前後層疊的空間感;彎曲且細長的枝條,則呈現了因樹葉重量而自然垂墜的樣貌,整體線條流暢簡練,十分寫實而生動。這些特點不論在南梁或北魏皆有出現,顯見二者之間有相同的圖像源流,應俱是承襲了東晉以降南方藝術山水畫的圖像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方,銀杏通常作為山林背景,出現在神女、名士圖中;而在北方,則是孝子圖。這些畫中主角都是具有高潔品德的人物,而銀杏被選中作為陪襯在旁的樹木,自然也隱喻了其超凡脫俗、潔白無瑕的圖像意涵。

從山林到聖樹——北魏晚期

  銀杏圖像到了北魏之後,除了運用在墓葬藝術中的石刻線畫外,也開始出現在佛教雕刻中。在北魏洛陽永寧寺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不少樹枝葉片等雕塑殘件,其中亦發現一類被描述為「葉作圓扇形,放射狀葉脈,與銀杏葉接近」的樹葉殘件,在考古報告中對這些殘件進行了研究,這些樹幹及樹葉等殘件被認為是佛龕上面的裝飾物。3就樣式來看,和前述所提及的線刻樹木是同一樹種,具有相同特點,皆可歸為銀杏葉的特徵。


6. 龍門石窟 皇甫公窟
 (局部)
 北魏孝昌三年(527)

7. 禮佛圖(局部)
 鞏縣石窟第一窟
 北魏(386-534)
8. 劉根造像碑(拓本局部)
 北魏正光五年(524)
 河南博物院藏
9. 道晗造像碑(局部)
 北魏孝昌元年(525)
 河南博物院藏
10.趙安香造像碑(拓本局部)
  北魏(386-534)
  河南博物院藏

  另有研究指出,永寧寺的這些雕塑殘件與同時期的石窟雕刻有相似的題材和內容,極有可能是禮佛圖、佛傳和經變故事畫中的景物塑件。4永寧寺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這座由皇家供養、傾力營造的寺院是洛陽佛教發展達於鼎盛的重要標誌。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永寧寺九層木塔「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在營造上「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當中的造像工藝更是「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其造像水平之高可以想見。可見永寧寺的佛教造像在當時必然是採用了時下最流行的樣式、最精巧的工藝技術,方方面面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而在同樣為皇家所修建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中,毫不意外地看到了銀杏圖像的運用,如佛龕兩側的浮雕(圖6)和禮佛圖(圖7)之中所呈現。除此之外,在造像碑中亦有發現,如正光五年(524)劉根造像碑中世尊說法時兩側的菩提樹(圖8)、孝昌元年(525)道晗造像碑中摩耶夫人扶著無憂樹誕下太子(圖9),以及北魏趙安香造像碑中太子在樹下思惟(圖10)。在這些造像碑中,不論是菩提樹或無憂樹,都是以銀杏圖像來表現。

  由此可見,到了北魏晚期,銀杏圖像已被大量運用在石窟和造像碑上,正式被納入了佛教圖像的譜系。銀杏自此從山林中平凡又普通的樹木,搖身一變成為地位超然的佛教聖樹。銀杏作為聖樹圖像,已為北地工匠熟稔地運用在各個場景中,可以是菩提樹,或娑羅樹、龍華樹,抑或是無憂樹,儼然是佛教聖樹的代名詞。(待續)

注釋:

1. 在隋唐之前的文獻中,關於銀杏的記載很少,只能從較晚的典籍來探尋銀杏在兩晉南北朝的樣貌。如明代周永年在《吳都法乘》提到「常熟福山寺中有一大銀杏樹,相傳千年物也。」又如,清末劉世珩在《南朝寺考》中對於棲霞寺的記載:「山巔有銀杏二株,蒼蔚奇古,實六朝時物。」

2. 據劉芊的研究指出,聖樹類型有芒果葉式、華蓋式、桃形葉式、扇形葉式、卵葉形、點葉狀、菩提葉式和松葉式等,有些或源於印度、中亞,有些則為中土本地獨有。

3.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北魏洛陽永寧寺》,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6年6月,105頁。

4. 錢國祥對永寧寺遺址的研究中,將其塑像殘件和同時期的龍門石窟古陽洞、賓陽洞及鞏縣石窟相比對,發現寺窟主要構造、造像形式、內容題材和表現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顯示了北魏遷都洛陽後佛教藝術的主流發展。


參考文章:

1. 李拓,2019,《東魏北齊雙樹盤枝式背屏佛造像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碩士論文。

2. 劉芊,2019,〈北朝石刻佛教聖樹圖像的藝術淵源與流變〉,《美術學報》:2019年04期,11-19頁。

3. 錢國祥,2005,〈北魏洛陽永寧寺塑像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01期,76-85頁。

4. 關傳友,1998,〈中國園林銀杏造景史考〉,《古今農業》:1998年01期,39-44頁。


圖片出處:

圖1 本刊資料室
圖2、3《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頁98、80
圖4、5《中國畫像石全集8:石刻線畫》,頁76、75
圖6 《中國石窟:龍門石窟一》,圖187
圖7 《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圖39
圖8、9、10 《河南佛教石刻造像》,頁90、93、111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