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清淨無染 權開蓮實
──館藏佛教造像中的蓮花意象(一)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館長 見諶法師

清淨無染 權開蓮實──館藏佛教造像中的蓮花意象(一)

  三千多年前,世尊在靈山說法,這時方廣梵天王以「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奉佛,世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獨迦葉尊者廓然破顏微笑。1 這則著名的「拈華」公案,就是以金蓮花為開端,蓮花象徵著悟道者傳遞「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藉物引喻的意義。自古以來,蓮花,即有不為污泥所染,清淨香潔的特性,因此不論是佛教或東西方文學皆以為高潔的象徵。尤其是佛教在文字及藝術上大量以蓮花為題材,經常出現在經典以及臺座、持物、裝飾圖案之中。

  佛教在闡述世間萬法,據於事物本質,剖析事理,以事喻理,曉證妙法。蓮(學名:Nelumbo nucifera)是蓮科蓮屬多年生草本出水植物,生於泥污沼澤之中,又稱荷花、蓮花,古稱芙蓉、菡萏、芙蕖。通常於夏季開花,清新淡雅,雖生於污泥之中,而開潔淨之花。「蓮花」名物,就事物性質而言,其神聖意義在佛教經典中有具實品種的描述。

  《長阿含經》卷1:「爾時,世尊三聞梵王慇懃勸請,即以佛眼觀視世界,眾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譬如優鉢羅花、鉢頭摩華、鳩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為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界眾生,亦復如是。」

  《華嚴經》卷50:「列植十行寶多羅樹,十重深塹,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底布金沙,妙寶蓮華、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敷榮鮮茂,彌覆水上,出微妙香,能轉人心,不生垢染。」

  《起世因本經》卷1:「復有諸花,優鉢羅、鉢頭摩、拘牟陀、奔茶利迦華,其華雜色,青黃赤白,華如車輪。復有藕根,大如車軸,汁白如乳,其味如蜜。」

  由上可知佛教在蓮花具體的類別記錄約可分四至五種:優鉢羅、鉢頭摩、拘牟陀、分陀利、泥盧鉢羅2 。由於蓮花生在污泥之中,卻不受染著,獨立清香,即此,佛教引事喻理,象徵修行之人不著於水,其性無染,道體真如,更是菩提清淨自性的圖像表徵。《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即如世親菩薩所傳《攝大乘論釋》中所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譬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我、淨。」以蓮花喻為法界真如之德性,卻也因為其獨立淤泥而能保其清淨自性,意蘊染淨不二,聖凡同因,當體即是。如《首楞嚴經》卷5所言:「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平等性觀,能照破無明,明佛知見。處妄常真,在染不污,如蓮開敷出水,名為妙蓮華。3

  而密法中亦有中台八葉院,為胎藏界曼陀羅中心之根本,據《大日經疏》所言,內心妙白蓮芬陀利華為眾生心之代表,花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花臺是實相自然智慧,喻為聖凡不二之理。

▲印度桑奇佛塔塔門石柱上的蓮花圖案,孔雀—巽加王朝(2 BC)。 ▲印度桑奇佛塔塔門上的三寶標及蓮花圖案,孔雀—巽加王朝(2 BC)。

  另據淨土經典《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中的第七觀「花座想」及第八觀「像想」觀無量壽佛如蓮花立閻浮壇金蓮花座上。由上經論的例子而言,大乘經典中所描述的諸佛菩薩,大都或坐或立於蓮花之上。至於以各種蓮花供佛,更是佛經當中常見的記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應數「儒童授記」中所記,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儒童菩薩,以七莖青色蓮華,供養定光佛;定光佛因而為其授記:未來將成佛,名「釋迦牟尼」。在佛教經典中以蓮花立題的以《悲華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代表,而修道之人名為人中蓮花,袈裟名為蓮華服,在在顯示蓮花在佛教中的特殊意義。

  事理即明,即理復彰顯其事,最能顯現蓮花神聖意義的圖像形式,不斷地展現在歷代佛教藝術的創作與運用上,從早期公元前二世紀的桑奇佛塔已大量使用為裝飾圖案來看(圖1、2),古印度已對於蓮花的形像意義異然珍視,至一至三世紀的犍陀羅造像上亦不斷地出現持物及造像圖案(圖3)。此後賦予的宗教意義已然成為佛教的代表性圖像,幾乎俯拾皆是,不論在石窟雕造、壁畫或是獨立造像(圖4),蓮花底座、背光及持物皆有其特定的形像。

▲持蓮交腳菩薩
 犍陀羅(2-3 CE)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龍門石窟蓮花洞天花
 北魏(386-534)
▲蓮花底座,北齊(550-577)
 漢白玉,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本文就館藏造像中有關蓮花圖像依次以蓮花底座、持蓮花眾、及裝飾圖像為例。

一、以蓮為座

  以蓮花為座是佛教造像最為人熟悉的形像,蓮座也稱為蓮臺,諸佛及菩薩大都以蓮為座。《入大乘論》中說十地菩薩身居淨居天自在摩醯首羅天宮,以坐寶蓮華王座而成佛。4 《觀無量壽經》亦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皆立於蓮臺之上。甚至《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更有詳盡的描述:「爾時,世尊坐寶蓮華師子座上,其師子座色紺瑠璃,種種珍奇間錯嚴飾,頗梨寶珠以為其莖,紫磨黃金作蓮華葉,其蓮華臺以摩尼寶而為華鬚,八萬四千閻浮檀金大寶蓮華而為眷屬,為諸大眾前後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因此,後世之造像大都安置於蓮華臺上,館藏北齊漢白玉底座上敷金貼彩(圖5)約可見到當時裝飾蓮座的精美華麗;明代金銅造像的鎏金底座至今仍熠熠生輝(圖6)。本次「擢蒔增華——館藏植物意象書畫特展」所展出的館藏紅砂岩明代〈蓮花臥佛〉(P.42主圖),佛成涅槃像童稚天真,安詳自在右脅而臥於蓮臺之中,據《觀佛三昧海經.觀四威儀品》所述,佛般涅槃時右脅而臥,出光明蓮花寶臺,花上化佛臥於寶臺之上,右脅而臥名為大悲,當起慈心。5

  而諸佛以蓮為床座,另一個意義為取蓮華藏世界之義,蓮華藏世界,為報身佛之淨土「如來於法界性海中。現百寶蓮華臺藏世界。其臺座上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我化為千釋迦據千世界。復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菩薩釋迦座佛。在蓮華藏世界寶座上坐寶蓮華。」6 因其呈現千葉,一葉復有千世界,據《梵網經》所載,盧舍那佛所坐之蓮華臺,周圍遍生千華葉,示現千釋迦,其一一華葉皆有百億之國,一國示現一釋迦皆坐於菩提樹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故有千葉寶蓮。館藏印度犍陀羅說法像(圖7)及明代金銅〈佛坐像〉(圖8)皆可見其例。(待續)

▲無量壽佛坐像,明代(1368-1644)銅鎏金,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佛坐像碑,犍陀羅(2-4 CE)片岩,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佛坐像,明代(1368-1644)銅鎏金,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參考文獻:

1.《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CBETA 2022.Q4, X01, no. 27, p. 442a1-12 。

2.唐.一行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卷15,CBETA 2022.Q3, T39, no. 1796, p.734a18-25。

3.北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卷5 ,CBETA 2022.Q3, T39, no. 1799, p. 893b15-c2。

4.《入大乘論》卷下:「以己業力故大寶蓮華自然化出,受一切種智位,坐寶蓮華王座,有無量菩薩亦坐蓮花上而自圍遶。」CBETA 2022.Q4, T32, no. 1634, p. 46b11-14。

5.東晉.佛陀跋陀羅譯,《觀佛三昧海經》卷7〈觀四威儀品〉,CBETA 2022.Q3, T15, no. 643, p. 678c2。

6.唐.不空譯,《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卷6,CBETA 2022.Q4, T20, no. 1177A, p. 754b29-c5。

圖片出處:
圖1、圖2:周鍊提供。
圖3:傳敬提供。
圖4:作者提供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