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佛教在雕刻、雕塑、書法、繪畫、文學的展現,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透過這扇窗,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般若性海。











  佛教造像的三大類型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館藏木造佛坐像
五代~宋(907-1279)
木上彩
H37.3×W25.7×D22.5 cm

  中台山博物館常設展木刻造像有三大類型,包含:佛、菩薩、羅漢。從木雕組的聖像中,呈現出佛的寂靜安詳,菩薩的慈悲莊嚴,羅漢的怡然自在,藉由巧妙的雕刻手法,將諸尊神態靈活呈現。每尊聖像都在表法,也代表修行的不同層次,用佛法藝術化的視野,展現佛教造像博大恢宏的內涵與虔誠信仰的力量。

真如實性的如來造像

  佛是「佛陀」的簡稱,義譯為「覺者」,就是覺悟真理的聖者,亦稱如來。《成實論‧卷一》言:「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如」是如如不動,是本覺,不變之體;「來」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禪宗所謂的本來面目、中道實相,就是如實之道,如實就是真如實性之意。

  根據佛教經典上的記載,佛的相好莊嚴,具足「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三十二相」是佛身顯著特徵的相好,「八十種好」是佛身細微特徵的圓滿。《佛說造像量度經》記載,造佛像須遵準量度法為之,即用手指量度佛像各個部位之指數,「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髮際亦如此……面輪豎縱度,帶半十二指,分三為額鼻,及頦俱得一。……如是如來相,一切福德備。」從佛頂至佛足,分寸節度,都有法則與規範,雕塑佛像不用尺寸量度,而是一邊雕塑、一邊用手指量度。用手指量度佛像的方法,既簡易又巧妙,是一種造像的智慧。
  館藏木造佛坐像
明 (1368-1644)
木貼金
H112×W46× D46 cm

  佛像一般頭上有肉髻,衣飾簡樸,身上沒有什麼裝飾物。「館藏五代~宋代木造佛坐像」,頂上有肉髻、髻珠,乃無見頂相,是如來的智慧光明所呈現的相好,代表性淨明體,究竟圓滿的佛智。表情靜謐祥和,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撫膝,結跏趺坐。層層斑剝的古樸木質,顯現近千年超越時空的歷史痕跡與堅定力量。

  「館藏明代木造佛坐像」,佛首戴冠,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多重寶蓮上。木質香氣濃郁,火燄背光中五爪金龍盤踞,應是出自皇宮之供奉。底座上層刻十八羅漢,下層刻《西遊記》人物造型——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故事中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代表千變萬化的第六意識,可見明代時期小說已融入佛教造像之中。

上求下化的菩薩造像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義譯為「覺有情」、「大道心眾生」。菩薩即指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以智慧上求佛道,屬於自利;以慈悲下化眾生,屬於利他。《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諸菩薩萬行,就是成佛之因。

  菩薩一般頭戴寶冠,胸垂瓔珞,手足飾有環釧,服飾典雅莊嚴。「館藏宋代~元代木造觀音坐像」,自在坐姿,高曲右足,手指纖長,右手倚膝,左手直撐──右手得自在、左手表規範,自在當中還有規矩,莊重又不失清逸。髮髻高束,戴五方冠,頂上化佛。胸前瓔珞,內著斜襟,外著通身長袍,寬袍大袖,懸裳下垂,衣褶流暢。面相秀雅,慈悲內斂,舒坦自在,沒有太多的裝飾刻劃,散發出一種特有的文人素雅特質,呈現宋元以來自在觀音像的典雅特質。
  館藏木造觀音立像
宋~明(960-1644)

H213.1×W63×D61cm

館藏木造觀音坐像
宋~元(960-1368)
木漆
H97.6 ×W56.5 ×D38 cm

  「館藏宋代~明代木造觀音立像」,高髮髻,頭戴捲曲花形寶冠,頂戴化佛。嘴形微揚,目光下斂,平靜沉思。佩戴瓔珞,臂釧、腕釧、足釧,天衣沿著肩膀、前臂垂到蓮座,身著多層次裳裙,露出裸足,立於蓮座上。此尊木造觀音立像,刻工精緻,具備唐、宋、金代造像飽滿和莊嚴的特質,披肩、天衣與腰帶上的皺褶有宋代彩繪木雕意味,巧妙的嘴型、纖細的鼻子和上揚的眼形及寶冠,有明代彩繪像之風,及地的天衣則是元明時期的雕刻特徵,此像融合了宋代至明代的造像風格表現。

人天福田的羅漢造像

  羅漢亦稱「阿羅漢」,有「殺賊」、「應供」和「不生」三種意義。「殺賊」,是殺盡煩惱賊,斷盡煩惱。「應供」,是已斷盡三界諸惑,具足福德、智慧、神通,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之供養。例如賓頭盧尊者,親受佛陀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人間宣揚佛法,為眾生福田,令眾生供養生福。「不生」,即煩惱不生;不再受分段生死、不再於三界中輪迴。
館藏木造羅漢立像
明 (1368-1644)
木貼金
H81.7×W23× D21.8 cm

  羅漢雕刻不像佛像有嚴密的經典規範,所以有很大的創作空間,表現自由的造型意象。最具人性化造型,具體形象是僧眾,一般身披袈裟,最富變化。羅漢的服飾簡單樸素,通常神情生動,形象古拙有趣,造形特異,姿態活現。

「館藏明代木造羅漢立像」,紅漆貼金,形貌奇古,方臉大耳、怒目圓瞪、口部微張、小腹微凸,頸部肌肉誇飾刻劃,身體動態張力十足,右手握拳、左手高舉金剛杵,右腳上抬踩獸,底座似海水波瀾,小人跪立其中。此尊羅漢為館藏十九尊木造羅漢之一,此十九尊為十八羅漢加一尊觀音像,具有庶民型態的造型,濃厚的民間木偶工藝雕刻意味,每尊姿態各異,或手持寶塔、或手捧小獸,每尊足下亦各踩著不同的動物。

  《六祖壇經‧疑問第三》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羅漢腳踩著不同的動物,譬喻透過修行去除諸煩惱賊,體現羅漢所證悟三明六通之神通變化與自在神情,在藝術創造上充滿想像與超現實手法,產生一種理想化與民間工藝的具體綜合表現。羅漢造像的世俗民間化,更接近當代社會人情味、富親和力,對於佛教的傳播起著積極作用。

結語

  如來端嚴慈祥,展現內斂寂靜的感染力量;菩薩優美典雅,傳遞慈悲攝受的深遠影響;羅漢自在解脫,凝聚智慧猛利的信仰力道。此佛教造像三大類型,是修行次第與用功行門之藝術化展現。佛像成為一種供奉、禮敬的精神象徵,一個激發信心和富有感情的形象,佛雕之美隨著信仰的深化,可使宗教情操推至極致。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