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的三大類型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中台山博物館常設展木刻造像有三大類型,包含:佛、菩薩、羅漢。從木雕組的聖像中,呈現出佛的寂靜安詳,菩薩的慈悲莊嚴,羅漢的怡然自在,藉由巧妙的雕刻手法,將諸尊神態靈活呈現。每尊聖像都在表法,也代表修行的不同層次,用佛法藝術化的視野,展現佛教造像博大恢宏的內涵與虔誠信仰的力量。
佛像一般頭上有肉髻,衣飾簡樸,身上沒有什麼裝飾物。「館藏五代~宋代木造佛坐像」,頂上有肉髻、髻珠,乃無見頂相,是如來的智慧光明所呈現的相好,代表性淨明體,究竟圓滿的佛智。表情靜謐祥和,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撫膝,結跏趺坐。層層斑剝的古樸木質,顯現近千年超越時空的歷史痕跡與堅定力量。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義譯為「覺有情」、「大道心眾生」。菩薩即指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以智慧上求佛道,屬於自利;以慈悲下化眾生,屬於利他。《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諸菩薩萬行,就是成佛之因。 菩薩一般頭戴寶冠,胸垂瓔珞,手足飾有環釧,服飾典雅莊嚴。「館藏宋代~元代木造觀音坐像」,自在坐姿,高曲右足,手指纖長,右手倚膝,左手直撐──右手得自在、左手表規範,自在當中還有規矩,莊重又不失清逸。髮髻高束,戴五方冠,頂上化佛。胸前瓔珞,內著斜襟,外著通身長袍,寬袍大袖,懸裳下垂,衣褶流暢。面相秀雅,慈悲內斂,舒坦自在,沒有太多的裝飾刻劃,散發出一種特有的文人素雅特質,呈現宋元以來自在觀音像的典雅特質。
「館藏宋代~明代木造觀音立像」,高髮髻,頭戴捲曲花形寶冠,頂戴化佛。嘴形微揚,目光下斂,平靜沉思。佩戴瓔珞,臂釧、腕釧、足釧,天衣沿著肩膀、前臂垂到蓮座,身著多層次裳裙,露出裸足,立於蓮座上。此尊木造觀音立像,刻工精緻,具備唐、宋、金代造像飽滿和莊嚴的特質,披肩、天衣與腰帶上的皺褶有宋代彩繪木雕意味,巧妙的嘴型、纖細的鼻子和上揚的眼形及寶冠,有明代彩繪像之風,及地的天衣則是元明時期的雕刻特徵,此像融合了宋代至明代的造像風格表現。 羅漢亦稱「阿羅漢」,有「殺賊」、「應供」和「不生」三種意義。「殺賊」,是殺盡煩惱賊,斷盡煩惱。「應供」,是已斷盡三界諸惑,具足福德、智慧、神通,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之供養。例如賓頭盧尊者,親受佛陀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人間宣揚佛法,為眾生福田,令眾生供養生福。「不生」,即煩惱不生;不再受分段生死、不再於三界中輪迴。
羅漢雕刻不像佛像有嚴密的經典規範,所以有很大的創作空間,表現自由的造型意象。最具人性化造型,具體形象是僧眾,一般身披袈裟,最富變化。羅漢的服飾簡單樸素,通常神情生動,形象古拙有趣,造形特異,姿態活現。 《六祖壇經‧疑問第三》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羅漢腳踩著不同的動物,譬喻透過修行去除諸煩惱賊,體現羅漢所證悟三明六通之神通變化與自在神情,在藝術創造上充滿想像與超現實手法,產生一種理想化與民間工藝的具體綜合表現。羅漢造像的世俗民間化,更接近當代社會人情味、富親和力,對於佛教的傳播起著積極作用。 如來端嚴慈祥,展現內斂寂靜的感染力量;菩薩優美典雅,傳遞慈悲攝受的深遠影響;羅漢自在解脫,凝聚智慧猛利的信仰力道。此佛教造像三大類型,是修行次第與用功行門之藝術化展現。佛像成為一種供奉、禮敬的精神象徵,一個激發信心和富有感情的形象,佛雕之美隨著信仰的深化,可使宗教情操推至極致。 |
|||||||||||||||||||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