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俟尼造佛碑像
文/中台世界博物館副館長、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博士 見迅法師
|
|
館藏王俟尼造佛碑像
(碑陽圖)
西魏大統十七年(551)
頁岩H192.9×W70×D18cm |
中台山博物館館藏王俟尼造佛碑像,二對螭龍拱龕碑首,豪放有力、舒展自如,扁體矩形碑體四面五龕,每一龕都是一幅構圖精彩、意趣盎然的畫面。從銘文得知造像主是「子都督南解令□縣開國男王俟尼」,造像時間為「大魏大統十七年歲次辛未七月十五日」。此碑氣度恢弘,龕飾華麗,雕工細膩,是一件精美華貴之佛教造像碑。
鑿龕造像之石雕工法
關於石雕工法,宋李誡撰《營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談及「其雕鐫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壓地隱起華;三曰減地平鈒;四曰素平。」
一、剔地起突:浮雕依雕刻的深淺程度,分為高浮雕及淺浮雕。剔地起突,即高浮雕技法,利用三維雕刻的空間起伏,形成龕中濃縮的空間深度感。如各龕中尊像人物造型,以及龍、象、獅、馬等護法靈獸,淋漓灑脫、以形寫神,相互疊錯、起伏變化。
二、壓地隱起:即淺浮雕,所雕刻的圖案和花紋淺淺地凸出底面,深度較淺,層次較少。如蒼勁龍紋、碑側雙樹、懸垂寶幔、佛像頭光、衣紋摺痕等。
三、減地平鈒:即平雕,就是將石材表面磨平,然後將圖案紋飾以外之背景處鑿去薄薄一層,凹凸圖案都是平的,無層次之表現。如華麗龕飾,懸寶纓、綴珠玉、流蘇彩鈴、裝飾聯幡,兩側淺草紋等。
四、素平:指光平的表面。如碑陽主龕下方,於光平的表面上陰刻銘文,字字精鍊、蘊含佛理。
造像銘文之宗教信仰
|
碑陽主龕圖
釋迦如來說法龕 |
|
碑陽上龕圖──交腳菩薩龕 |
|
背龕圖──善跏趺倚坐菩薩龕 |
|
左碑側龕圖──思惟太子龕 |
|
右碑側龕圖──白馬辭行龕 |
《文心雕龍‧銘箴第十一》云:「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銘,指銘文,是題刻在器物上的文章;名,是器物的名稱。古人藉「銘題於器」,是引銘文以自警戒,是言行謹慎之美德。造像碑如器,此碑造像銘文,用以褒揚讚美和闡述宗教信仰,文辭溫潤、簡要深遠。
王俟尼造佛碑像銘文記載:「蓋佛在雙林,遷輝異所。故闢慈悲之門,開人壽之路,拯煩惚於三途,濟八難於五濁,起津樑於苦海,運舟櫂於死河,使欽宗者,憑之以濟難,迷趣者長之以湯炭,自非垂跡影像,布言玄教,無以□□□迷,曉茲正路,斯乃遐想慈氏,愛慕能仁,神儀寶相,髣髴可瞻,聖教微言,依稀由在,可謂鷲山之風未墜,龍樹之化仍存,人非遠達,真猷識通塵表,救軌跡於□旨,尋幽趣於妙典者矣……」「慈氏」即彌勒菩薩,「能仁」即釋迦牟尼佛,鷲山龍樹之期,溢表銘文。
「鷲山之風」,指昔日佛在靈鷲山,大梵王以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花供佛,《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拈華品第二》佛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靈山會上,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燈燈相傳,續佛慧命。
「龍樹之化」,有兩種可能意涵,一者或指未來將在龍華樹下成道,「龍華三會」,度盡上、中、下根眾生的彌勒佛。昔日佛在靈鷲山開示《妙法蓮華經》,彌勒菩薩即被授記,次後作佛。《佛說彌勒下生經》記載:「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二者或指有「千部論主」稱譽的龍樹菩薩,其論著豐富,如《中論》、《大智度論》,闡明性空的中道概念,奠定大乘佛教的基礎,在佛教史具有崇高地位,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
佛龕造像之經典依據
此碑像雕鑿有五個佛龕,以下從各雕刻畫面中解讀其經典依據:
一、碑陽主龕是「釋迦如來說法」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人胡跪請供、二僧俗誦經持爐、二胡服護法儀仗威武,共一鋪十一身造像。雙獅前引、象馱寶輦,錦飾麗紋、雕瑩華座、華蓋嚴淨,儼然一幅靈山法會圖。《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記載:「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二、碑陽上龕是「交腳菩薩」龕,主尊交腳菩薩是南北朝時期常見的表現形式,是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為諸天說法的形象,特色是身著菩薩裝,兩腳交叉而坐,即所謂的「交腳彌勒菩薩」。早期的彌勒像呈菩薩形,依據《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記載,彌勒菩薩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背龕是「善跏趺倚坐菩薩」龕,主尊菩薩端坐於座上,雙腳自然下垂,意指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依據《佛說彌勒下生經》記載,蠰佉王時代「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爾時去翅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花,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
四、左碑側是「思惟太子」龕,半跏思惟菩薩通常是右腿搭於左腿、右手支頤的形式,表現釋迦牟尼佛成佛前,悉達多太子沉思解脫生老病死苦之形象,與面前的愛馬告別的情景。
五、右碑側是「白馬辭行」龕,雙樹下,白馬座騎跪別舔足,形成一幅白馬辭太子的感人畫面。二碑側佛龕雕刻之佛傳故事,呼應主龕釋迦垂跡。
結語
造像主王俟尼與當時的社會名流、賢達人士、僧俗二眾等,集資一錢以上隨喜功德,仿印度優填王用栴檀木、波斯匿王用紫磨金造佛像,以佛的三十二相,雕造玉石像一區,願「迷士睹而悟善,曉徒見以增福」,顯造佛、觀佛者都具無量功德,亦可見當時政治經濟與宗教信仰之密切關係。
|